《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
时间: 2024-10-17 05:27: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
嵩峰馀霞锦绮卷,伊水细浪鳞甲生。
洛阳闲客知无数,少出游山多在城。
商岭老人自追逐,蓬丘逸士相逢迎。
南出鼎门十八里,庄店逦迤桥道平。
不寒不热好时节,鞍马稳快衣衫轻。
并辔踟蹰下西岸,扣舷容与绕中汀。
开怀旷达无所系,触目胜绝不可名。
荷衰欲黄荇犹绿,鱼乐自跃鸥不惊。
翠藻蔓长孔雀尾,彩船橹急寒雁声。
家酝一壶白玉液,野花数把黄金英。
昼游四看西日暮,夜话三及东方明。
暂停杯觞辍吟咏,我有狂言君试听。
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济独善难得并。
不能救疗生民病,即须先濯尘土缨。
况吾头白眼已暗,终日戚促何所成。
不如展眉开口笑,龙门醉卧香山行。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天空高远而清澈,秋风轻轻吹拂,虫鸣声声。
嵩山的余霞如锦绣般卷起,伊水的细浪泛起鱼鳞般的光泽。
洛阳的闲人无数,少有人出游山水,大多数人仍在城中。
商岭的老人互相追逐,蓬丘的逸士互相欢迎。
南出鼎门十八里,乡村的店铺沿桥而建、道路平坦。
时节不冷不热,骑马的姿态轻松,衣服也轻便。
并排骑马在西岸慢行,轻扣船舷,悠然环绕中洲。
心情开怀,无所羁绊,眼前的美景无以言表。
荷花凋谢欲黄,水草依旧青绿,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鸥鸟也不惊慌。
翠绿的水草如孔雀的尾,彩船的桨声急促,寒雁的鸣叫回荡。
家中酿造的白玉液,野外鲜花如黄金般闪耀。
白天在四处游玩,观看西边的日落,夜晚聊起三更的明月。
暂停酒杯,停止吟诵,我有狂言希望君听。
丈夫一生有两种理想,既要兼济众生,也要独善其身,这两者都难得。
不能拯救百姓的病苦,就必须先洗净尘土的缨带。
况且我已白发苍苍,眼神暗淡,整日愁苦又能成什么?
不如展眉开口大笑,醉卧龙门,畅游香山。
注释:
- 鼎门:指洛阳的一个地名。
- 并辔:并排骑马。
- 扣舷:轻轻敲打船舷。
- 荷衰欲黄:荷花将枯萎,颜色欲黄。
- 黄金英:野花的意思,形容花的颜色如黄金般耀眼。
典故解析:
“龙门”指的是龙门山,历史上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诗中提到“龙门醉卧”,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洒脱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他的作品常常关注社会民生,倡导平民意识。
创作背景:
《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凡二百三十八字》是在一个秋日,白居易与朋友张宾客同游龙门时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心情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展现了白居易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从“秋光清”“秋虫鸣”到“翠藻蔓长孔雀尾”,都传达出浓厚的秋日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美好,反映出他的哲学思考。
在与朋友的游玩中,诗人不仅仅是享受美景,更通过酒杯与友人的交谈,探讨人生的理想与追求。白居易强调“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济独善难得并”,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理解。他意识到,个人的成就与对社会的责任并非易事,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关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欣赏,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的深厚功力和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天高高秋光清:描绘秋天清朗的天空。
- 秋风袅袅秋虫鸣:秋风轻柔,虫声阵阵,营造宁静的自然氛围。
- 嵩峰馀霞锦绮卷:嵩山的晚霞如绸缎般美丽。
- 伊水细浪鳞甲生:伊水的细浪轻轻起伏,仿佛鱼鳞在水中。 (依此类推,逐句进行解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荷衰欲黄”,比喻荷花的凋谢。
- 拟人:如“鱼乐自跃”,表现了鱼儿的快乐。
- 对仗:如“昼游四看西日暮,夜话三及东方明”,展示了诗人在时间上的对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秋天的自然景色,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表现了作者的洒脱与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成熟和收获,同时也暗示生命的流逝。
- 山水:代表自然的清新和诗人的游历。
- 酒:象征欢聚与放松,体现了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情感。
- 花:象征美好与短暂,反映了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鼎门”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洛阳
b) 长安
c) 杭州 -
诗中哪一句反映了诗人的人生哲学? a) “秋风袅袅秋虫鸣”
b) “丈夫一生有二志”
c) “翠藻蔓长孔雀尾” -
诗中描绘的秋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a) 寒冷孤独
b) 清新宁静
c) 炎热烦躁
答案:
- a) 洛阳
- b) “丈夫一生有二志”
- b) 清新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描绘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但白居易更加强调社会责任感,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的孤独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