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逐凉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7:41:37

青苔地上消残暑,绿树阴前逐晚凉。

轻屐单衫薄纱帽,浅池平岸庳藤床。

簪缨怪我情何薄,泉石谙君味甚长。

遍问交亲为老计,多言宜静不宜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苔地上消残暑,
绿树阴前逐晚凉。
轻屐单衫薄纱帽,
浅池平岸庳藤床。
簪缨怪我情何薄,
泉石谙君味甚长。
遍问交亲为老计,
多言宜静不宜忙。

白话文翻译:

青苔覆盖的地面上,残留的暑气渐渐消散;
绿树的阴影下,晚风带来了阵阵凉意。
我穿着轻便的木屐,衣衫单薄,头戴轻纱帽,
在浅池边的平岸上,躺在藤制的床上。
那些身着华服的人,为什么对我如此冷淡?
泉水和石头熟悉你的气息,已很久。
我四处打听亲友的老计,
多说一些安静的事,不要太忙碌。

注释:

  • 青苔:青绿色的苔藓,象征着秋季的宁静与凉爽。
  • 消残暑:指夏季的炎热逐渐消退。
  • 轻屐:轻便的木屐,夏季的鞋履。
  • 薄纱帽:轻薄的纱帽,适合夏天佩戴。
  • 庳藤床:用藤条编成的床,适合在户外使用。
  • 簪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装束,象征身份与地位。
  • 情何薄:为何对我如此冷淡。
  • 泉石:泉水与石头,象征自然的宁静和长久的陪伴。
  • 交亲:交往的亲友。
  • 老计:年长者的建议或看法。
  • 宜静不宜忙:应当保持宁静,不要过于忙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风格通俗易懂,关注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善于表达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色。白居易的作品广泛,尤其以《琵琶行》和《长恨歌》最为人知。

创作背景:

《池上逐凉二首》是白居易在晚秋时节创作的,表达了他对秋季凉意的感受与思考。诗中流露出对世俗繁忙的反思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池上逐凉二首 其一》是一首描绘秋季自然景象及个人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以生动的景象描绘出秋天的凉爽,青苔与绿树的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白居易将自己置于这幅自然画卷中,轻便的衣着和藤床的描写,显示了他对生活的淡泊和对自然的亲近。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簪缨怪我情何薄”自问,流露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他感受到身边人对自己的疏远,似乎在反思自身的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的本质。最后两句提到“遍问交亲为老计,多言宜静不宜忙”,更是点明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他呼唤一种安静的生活方式,反对忙碌与浮华,表现了他对内心平静的渴望。

白居易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充分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深刻思考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苔地上消残暑:描绘残暑消退的情景,青苔象征着宁静的秋季。
  2. 绿树阴前逐晚凉:绿树的阴影为人们带来晚上的凉爽。
  3. 轻屐单衫薄纱帽:表现诗人在夏末秋初的轻便装扮,突显舒适与自然。
  4. 浅池平岸庳藤床:场景描写,营造出和谐的自然环境。
  5. 簪缨怪我情何薄:诗人对社会交往的思考,感到被冷落。
  6. 泉石谙君味甚长:泉水与石头似乎比人更懂得彼此的情感。
  7. 遍问交亲为老计: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关注长辈的建议。
  8. 多言宜静不宜忙:强调宁静生活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青苔地上”与“绿树阴前”相对。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情感,如青苔、绿树、浅池等。
  • 设问:用“簪缨怪我情何薄”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了他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对社会浮华的反感,体现了白居易追求内心平静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苔:象征秋天的静谧。
  • 绿树:代表生命与自然的美。
  • 泉石:象征永恒与自然的陪伴。
  • 轻屐与薄纱帽:体现了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苔”象征什么?
    A. 墨水 B. 静谧的秋天 C. 春天的生机

  2. 诗人希望表达对什么的渴望?
    A. 繁华 B. 宁静 C. 热闹

  3. “多言宜静不宜忙”的意思是?
    A. 多说话 B. 应当保持安静 C. 忙碌是好的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池上逐凉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白居易更侧重于对社会交往的思考,而王维则倾向于表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白居易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