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
祇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
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
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
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
白话文翻译:
在浔阳的孟冬,月光下,草木还未完全枯萎。只是在长安的街道上,感受到的却是八月的凉风。夕阳西下,映照着湓水的曲折,我独自走在河边,吟诵着旧时的诗篇。蓼花刚开始凋零,蒲叶也稍微脱落。但在这座城中所想的,和曲江的池水又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浔阳:即今江西九江,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
- 孟冬:农历的第一个冬月。
- 衰:衰败,枯萎。
- 祇:只是,仅仅。
- 陌:街道,路。
- 蒲:指蒲草,一种常见的水边植物。
典故解析:
- 曲江:指的是唐代著名的曲江池,因其景致优美,常为文人所咏叹,是古代诗人吟咏的重要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而著称,常常关注民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湓浦早冬》创作于白居易早期贬谪时期,作者在浔阳感受到冬日的寒意,借此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湓浦早冬》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抒情,展现了冬日的萧索与诗人的孤独感。开头两句描绘了冬季的浔阳,虽然是冬天,草木尚未完全衰败,暗示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接着转到长安的街道上,凉风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夏末的清凉,时间的流逝让诗人感到人生的无常。诗人在夕阳下独自行走于湓水旁,吟诵着旧诗,表现出一种对往昔的怀念与自我抒发的情感。最后两句则通过蓼花的凋零和蒲叶的稍离,进一步加深了冬日的凄凉,最终以“但作城中想”来总结,表明即便身处城市,心中所念的仍是那曲江的池水,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浔阳孟冬月:在浔阳的冬季,月光照耀。
- 草木未全衰:草木还没完全枯萎,暗示着生命的延续。
- 祇抵长安陌:只是来到长安的街道上。
- 凉风八月时:感受到的却是八月的凉风,表现时间的错位感。
- 日西湓水曲:夕阳西下,映照湓水的曲折。
- 独行吟旧诗:独自走在河边,吟诵旧诗,传达孤独的情感。
- 蓼花始零落:蓼花刚开始凋零,象征着生命的消逝。
- 蒲叶稍离披:蒲叶也稍微脱落,进一步加强秋冬交替的意象。
- 但作城中想:在城市中所想的。
- 何异曲江池:与曲江的池水又有什么不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如草木、月光、蒲叶)传达情感,形成生动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孤独中吟咏的情感,体现了唐代诗人特有的忧伤与浪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浔阳:象征着诗人的思乡情。
- 草木:代表自然界的生命力。
- 蓼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蒲叶:象征着冬季的到来与萧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湓浦早冬》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曲江”指的是:
- A. 一条河流
- B. 一个地方的池水
- C. 一座山
- D. 一种植物
-
诗中“草木未全衰”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冬天的寒冷
- B. 生命的延续
- C. 时间的流逝
-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可以将白居易的《湓浦早冬》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前者表现出冬日的孤独与思乡情,而后者则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体现出两位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的不同关注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汉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