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感十首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入东多名山,天台连四明。
路穷寺门出,林阙溪桥横。
岂无一月间,结束与子行。
会拣最幽处,煨芋听雪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东边游览名山的情景。天台山与四明山相连,诗人走到尽头,发现寺庙的门口,林间的阙楼和溪边的桥横亘在眼前。难道在这一个月里没有机会和你一起游玩吗?我会选择最幽静的地方,煮些芋头,听着窗外雪落的声音。
注释
- 天台: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 四明:四明山,位于浙江省,是风景名胜区。
- 寺门:寺庙的入口,象征着宗教信仰和宁静。
- 林阙:林中的阙楼,常用于诗中表现幽静之美。
- 煨芋:煮芋头,象征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乐趣。
- 雪声:雪落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和清新的感觉。
典故解析
- 天台与四明:两座山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游览胜地,常在文人墨客的诗中出现,象征着高洁和脱俗的境界。
- 寺庙与溪桥:在中国古代,寺庙常作为文人隐居的地方,溪桥则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他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后南宋的建立,诗风豪放,深受后人推崇。陆游的诗多描写个人的理想、情感以及对国家的忧虑,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真挚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他对世事的沉思与对自然的向往交织之际。诗中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也反映了他在动荡岁月中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为韵,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静谧生活的向往。首联“入东多名山,天台连四明”,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景色,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自然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宁静与辽远。接着,诗人通过“路穷寺门出,林阙溪桥横”,表现出一种对幽静之境的向往,寺庙和溪桥的意象为诗歌增添了几分灵动与诗意。
“岂无一月间,结束与子行”,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虽在忙碌的生活中,仍渴望相聚的温馨时光。最后一句“会拣最幽处,煨芋听雪声”则将诗的意境推向了高潮,诗人选取最幽静的地方,煮芋头,听雪声,体现出一种朴素而美好的生活理想,令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在意象上充满了自然的美感,情感上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陆游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积极追求。诗中既有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也有对清新自然的向往,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入东多名山:指诗人前往东边,那里有许多名山,表明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 天台连四明:天台山与四明山相连,描绘出壮丽的山脉景象。
- 路穷寺门出:走到路的尽头,看到寺庙的门,象征着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 林阙溪桥横:林中的阙楼与溪边的桥,增添了诗的意境与风景的层次。
- 岂无一月间:反问中透露出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内心的孤独感。
- 结束与子行:结束旅途,和友人一起游玩,渴望友情的温暖。
- 会拣最幽处:决定选在最幽静的地方,表现出对宁静的向往。
- 煨芋听雪声:煮芋头并听雪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简单的生活情景。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入东多名山”和“天台连四明”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煨芋听雪声”形象地表现出一种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 象征:寺庙和溪桥象征着诗人对内心安宁的追求,反映出一种向往自然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展现了对友谊的珍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诗人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山:代表着壮丽的自然景观,象征着追求卓越的精神。
- 寺庙:象征宁静、宗教信仰和内心的安宁。
- 溪桥:代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芋头:象征朴素的生活,表现出对简单幸福的向往。
- 雪声:象征着宁静与清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两座山是?
- A. 泰山与华山
- B. 天台与四明
- C. 黄山与嵩山
-
填空题:诗中“岂无一月间,___与子行”填入正确的词语。
-
判断题: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对/错
答案
- B. 天台与四明
- 结束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但更侧重于秋天的清冷与思乡之情。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展现出诗人对山水的深厚感情,但更注重于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