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沙河》

时间: 2025-01-17 10:02:16

溶漾澄明彻底清,鸬鹚惯客不相惊。

却疑洛水新霜后,八节滩津石柱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渡沙河 溶漾澄明彻底清,鸬鹚惯客不相惊。 却疑洛水新霜后,八节滩津石柱声。

白话文翻译: 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鸬鹚见惯了客人,不再感到惊讶。 我怀疑这是洛水在新霜之后,八节滩的渡口传来石柱的声音。

注释:

  • 溶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 澄明:清澈透明。
  • 鸬鹚:一种水鸟,常用于捕鱼。
  • 惯客:习惯于见到人。
  • 洛水:指洛河,流经洛阳,是古代重要的河流。
  • 八节滩: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河滩的八个阶段或特征。
  • 津:渡口。
  • 石柱声:可能是指渡口石柱被水流冲击发出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或任职期间,经过沙河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渡过沙河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水波、鸬鹚和洛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河景图。首句“溶漾澄明彻底清”直接描绘了水面的清澈和波光的美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次句“鸬鹚惯客不相惊”则通过鸬鹚的行为,暗示了此地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后两句“却疑洛水新霜后,八节滩津石柱声”则引入了对洛水的联想,以及对渡口石柱声的描写,增加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遥远的水声,感受到作者的思绪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溶漾澄明”描绘了水面的美丽和清澈,使用了形容词来增强视觉效果。
  • 次句通过“鸬鹚惯客”表达了此地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 后两句通过“却疑”引入了对洛水的联想,以及对渡口石柱声的描写,增加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形容词“溶漾澄明”来增强视觉效果。
  • 通过“鸬鹚惯客”使用了拟人手法,使鸬鹚的行为更加生动。
  • “却疑”使用了转折手法,增加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和谐,通过对水波、鸬鹚和洛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和深思。

意象分析:

  • “溶漾澄明”描绘了水面的美丽和清澈。
  • “鸬鹚惯客”表达了此地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 “洛水新霜后”和“八节滩津石柱声”增加了诗的层次感和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鸬鹚”是什么? A. 一种水鸟 B. 一种鱼 C. 一种植物 D. 一种石头 答案:A

  2. 诗中的“洛水”是指什么? A. 一条河 B. 一座山 C. 一片森林 D. 一个城市 答案:A

  3. 诗中的“八节滩津石柱声”是什么意思? A. 渡口石柱被水流冲击发出的声音 B. 石柱上的雕刻 C. 石柱上的文字 D. 石柱上的图案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通过对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渡沙河》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更注重细节和感受,后者则更注重宏观和气势。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王之涣和杜甫的多首诗作,可以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