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扁舟夜泛》
时间: 2025-01-17 10:15: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扁舟夜泛
作者: 王自中 〔宋代〕
扁舟夜泛,向子陵台下,偃帆收橹。
水阔风摇舟不定。依约月华新吐。
细酌清泉,痛浇尘臆,唤起先生语。
当年纶钓,为谁高卧烟渚。
还念古往今来,功名可共,能几人光武。
一旦星文惊四海,从此故人何许。
到底轩裳,不如蓑笠,久矣心相与。
天低云淡,浩然吾欲高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夜晚,诗人乘着小船,驶向子陵台下,收起了船帆和桨。水面宽阔,风吹得小船摇摇晃晃,似乎不安定。月光若隐若现,刚刚露出。诗人细细品尝清泉,畅快地洗去心中的尘虑,唤起了古代先生的言语。回想当年钓鱼,究竟是为了谁在烟雾弥漫的水边高卧。古往今来,追求功名的人能有几位像光武帝那样显赫呢?一旦星辰的光辉震惊四海,从此,故人又在何处呢?最终,身着华丽衣裳的生活,不如安静的蓑衣和斗笠,心灵的契合已久。天低云淡,浩然的气概让我想要高举。
注释
字词注释:
- 扁舟:小船。
- 子陵台:传说中隐士的居所,常指代隐逸的理想。
- 偃帆收橹:放下船帆,收起船桨。
- 月华:月光。
- 清泉:清澈的泉水。
- 高卧:安静地躺卧。
- 烟渚:烟雾笼罩的小洲。
- 光武:指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以功名显赫著称。
- 轩裳:华丽的衣裳。
- 蓑笠:用草编成的衣服和斗笠,象征隐逸生活。
典故解析:
- 子陵:指隐士阮籍,寓意追求隐逸的生活。
- 光武:提到光武帝,反映诗人对功名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自中,宋代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乘船游览,思索人生的意义和对名利的追求,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往昔的追忆。
诗歌鉴赏
《念奴娇·扁舟夜泛》是一首典型的宋词,诗人以夜晚的舟行作为引子,展开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恬淡而又富有哲理的画面。
首先,诗人通过“扁舟夜泛”进入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舟行于水面之上,月光洒在水面,给人一种幽静而优美的感觉。这种景象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更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在“细酌清泉,痛浇尘臆”一句中,诗人通过饮水的动作,表达了对尘世烦恼的洗净,象征着一种内心的自省和追求清净的生活态度。
其次,诗人回顾往昔,提到“当年纶钓,为谁高卧烟渚”,不仅表达了对昔日生活的怀念,也反映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诗人意识到历史上能取得显赫成就的人并不多,“功名可共,能几人光武”表明了他对世俗功名的冷静思考。
最后,结尾处的“天低云淡,浩然吾欲高举”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时的壮志与豪情,尽管对名利的看淡,但内心依然怀有对理想与志向的追求。
整首词在结构上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词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扁舟夜泛,向子陵台下,偃帆收橹:夜晚在小船上行驶,驶向子陵台,停下船帆和桨,营造了宁静的氛围。
- 水阔风摇舟不定:水面宽阔,风吹得小船摇摆不定,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依约月华新吐:月光若隐若现,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新的希望的出现。
- 细酌清泉,痛浇尘臆,唤起先生语:细细品尝清泉,洗去心中的尘虑,勾起对古代思想的回忆。
- 当年纶钓,为谁高卧烟渚:回忆当年钓鱼的悠闲,感慨人生的意义。
- 还念古往今来,功名可共,能几人光武:反思历史上追求功名的人,能有多少人像光武帝那样成功。
- 一旦星文惊四海,从此故人何许:星辰的变化让人惊讶,曾经的朋友如今又在何处。
- 到底轩裳,不如蓑笠,久矣心相与:华丽的衣服不如简单的蓑衣,心灵的契合更加重要。
- 天低云淡,浩然吾欲高举:在天低云淡的环境中,表达了渴望追求理想的豪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舟行,象征无常。
- 对仗:如“水阔风摇舟不定”与“天低云淡”形成对比。
- 排比:多次提及古代隐士和功名,增强了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词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扁舟:象征自由与宁静的生活。
- 月华:代表希望与光明。
- 清泉:象征纯洁与内心的洗涤。
- 蓑笠:象征隐逸与质朴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扁舟夜泛”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 A. 追求功名
- B. 生活的宁静与自由
- C. 人生的无常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光武”是指__。
-
判断题:该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渴望。 (对/错)
答案:
- B
- 刘秀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自中的《念奴娇·扁舟夜泛》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主题上都探讨了人生哲理,但王自中更集中于内心的宁静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苏轼则在历史的背景下感慨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两者都以自然景象引发深刻的思考,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 《王自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