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赠廉昉先生 其一
作者: 李士棻 〔清代〕
先生非石隐,束志卧蒿莱。
乡觅无何有,辞拈归去来。
文章能立命,仙佛迸为才。
得不低头拜,追陪襟抱开。
白话文翻译:
这位先生并非那些隐士,志向不在于安卧于荒野。
我在乡中寻觅,发现无所依靠,便辞别而归。
文章能够立身立命,才华横溢如仙佛。
难道我不愿低头拜服,追随他的襟怀和抱负吗?
注释:
- 先生:在这里指的是廉昉,作者对其的尊称。
- 石隐:古代隐士,指那些隐居于山林之中,不问世事的人。
- 束志:收束自己的志向,抑制志趣。
- 蒿莱:荒草,指在自然环境中,无所依靠的状态。
- 乡觅无何有:在乡村中寻找所依靠的东西,结果发现一无所有。
- 辞拈:辞别,放下;拈是选择、挑选的意思。
- 文章能立命:文章可以成为立身之本,支撑自己的生命。
- 仙佛:形容高人或才华横溢的人。
- 得不低头拜:难道不值得我低头膜拜吗?
- 追陪襟抱开:追随和欣赏他的气度和抱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士棻(约1680-1765),字子华,号竹山,清代诗人,擅长诗文,作品多以清新、自然为特色,关注社会民生,常在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敬仰与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李士棻对廉昉的赞美之际,反映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友人的崇敬之情,体现了清代知识分子的志向和情怀。
诗歌鉴赏:
《奉赠廉昉先生 其一》是一首表现敬仰与崇拜的诗作,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廉昉的深厚敬意与向往。诗的开头通过对比,指出廉昉并非安于隐居的石隐,而是有志于更高的理想,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在乡间的无奈与追寻,揭示出他清高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使得思想更加深邃。
在后两句中,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文章和才华的重要性,认为能够通过文章立身立命,而才华横溢如仙佛则是理想的境界。最后,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示对廉昉的崇拜,流露出一种愿意追随和学习的虔诚态度。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语言简练,通过对比和抒情,表现了清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生非石隐,束志卧蒿莱:开篇直接点出廉昉的非凡,避免了隐士的懒散生活,表达了对其志向的赞美。
- 乡觅无何有,辞拈归去来:表现了诗人对现状的无奈,寻求却无所获,最终决定辞别归去。
- 文章能立命,仙佛迸为才:强调文化和才华的重要性,认为文章是立身之本,而高才则如同仙佛般出众。
- 得不低头拜,追陪襟抱开:表达了诗人对廉昉的敬仰,愿意追随其理想与风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石隐”与“先生”的对比,突出廉昉的不同寻常。
- 象征:用“仙佛”象征高超的才华,强调理想的崇高。
- 感叹:最后的感叹句,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朋友的崇敬,展示了清代士人的理想与抱负,体现出文化自信和对才华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石隐:象征隐士生活中的消极与懒散。
- 蒿莱:象征归隐后的无所依靠与孤独。
- 文章:象征文化的价值与个人的立身之本。
- 仙佛:象征理想境界和超凡脱俗的才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先生非石隐”中的“石隐”指的是: A. 诗人
B. 隐士
C. 朋友
D. 乡人 -
“乡觅无何有”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朋友的敬仰
D. 对文章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文章能立命”,主要阐述了什么? A. 文章的趣味
B. 文章的重要性
C. 文章的风格
D. 文章的数量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李士棻的《奉赠廉昉先生 其一》与王维的《终南山》都表达了对理想与自然的追求,但李士棻更侧重于对人的敬仰与追随,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我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融合。两首诗在意境与主题上各有特点,展示了清代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与理想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李士棻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