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春辞》

时间: 2024-09-19 20:48:35

柘枝舞罢腰支乏。

看香篆、消金鸭。

好个纱窗花半压。

重帏醉入,忡忡还怯。

轻放珠帘押。

背人深自怜娇靥。

卸了花钿不收匣。

金缕彩裙抛半搭。

芳魂缥缈,若耶苕霅。

一梦朝禽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春辞》
作者:曾廉 〔清代〕

柘枝舞罢腰支乏。看香篆消金鸭。
好个纱窗花半压。重帏醉入,忡忡还怯。
轻放珠帘押。背人深自怜娇靥。
卸了花钿不收匣。金缕彩裙抛半搭。
芳魂缥缈,若耶苕霅。一梦朝禽匝。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舞蹈刚结束,腰肢已经感到疲惫。看那香烟的篆印在金色的鸭子上消散。
真是一个美丽的纱窗,花朵半掩着。重重的帷幕让我醉入其中,心中忐忑不安。
轻轻放下珠帘,背着人独自怜惜自己娇美的脸庞。
卸下花钿却不再收起匣子,金缕彩裙随意抛半搭在身上。
芳魂如烟,飘渺不定,宛如耶溪水边的苕草。梦中朝禽环绕。

注释:

  • 柘枝:一种舞蹈,或指舞蹈的器具。
  • 香篆:指香的烟雾,篆是古代的一种书法。
  • 金鸭:金色的装饰品,寓意奢华。
  • 纱窗:轻薄的窗帘,透出朦胧的美感。
  • 重帏:厚重的帷幕,带有一种神秘感。
  • 娇靥:美丽的面容。
  • 花钿:花朵形状的装饰品,通常指女子的妆饰。
  • 金缕彩裙:用金线缝制的华丽裙子,彰显女子的美丽。
  • 芳魂:芳香的灵魂,象征着青春和美好。
  • 耶苕霅:指耶溪边的苕草,象征自然和清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廉,清代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多描绘春天的美景和人生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创作背景
《青玉案·春辞》创作于清代,正值春天,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舞蹈和女子的情感,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和对美好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青玉案·春辞》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以及女子的柔情。词的开头“柘枝舞罢腰支乏”便带出了春天的舞蹈和疲惫感,暗示着春天虽然美好,但也难免让人感到疲惫。接着,诗人描绘了香篆和金鸭,象征着奢华与美好,这种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在整个词中反复出现。

“重帏醉入,忡忡还怯”一句,传达了在醉意中浮现的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享受,又夹杂着一丝不安与怯懦。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多变和不确定性。后半段的“芳魂缥缈,若耶苕霅”则将春天的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轻盈而又缥缈的意境,令人向往。

整首词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青春、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人生中的那种美好却又短暂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柘枝舞罢腰支乏”:描写舞蹈结束后女子的疲惫,暗示春天的短暂与美好。
  • “看香篆消金鸭”:通过香烟的消散来表现美好事物的易逝。
  • “好个纱窗花半压”:表现春天的美丽,纱窗遮挡着外面的景色,增添了神秘感。
  • “重帏醉入,忡忡还怯”:醉意朦胧中夹杂着不安,情感复杂。
  • “轻放珠帘押”:轻放珠帘,展现了一种轻松与自在。
  • “背人深自怜娇靥”:女子在独自欣赏自己的美丽,隐含着自恋与孤独。
  • “卸了花钿不收匣”:卸下装饰,象征着对虚荣的放弃。
  • “金缕彩裙抛半搭”:华丽的衣裳随意搭在身上,表现出一种随意的美感。
  • “芳魂缥缈,若耶苕霅”:将女子的芳魂比作水边的苕草,表现出轻盈与飘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芳魂缥缈”,将女子的灵魂与自然相联系,展现其轻盈。
  • 拟人:诗中通过情感的描写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情感,如“重帏醉入”。
  • 对仗:如“轻放珠帘押,背人深自怜娇靥”,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对青春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珍惜,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
  • 舞蹈:代表青春的活力与快乐。
  • 香篆:象征美好与奢华。
  • 纱窗:传达一种朦胧的美感。
  • 娇靥:代表女子的美丽与柔情。
  • 芳魂:象征青春与生命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柘枝舞罢”意指什么? A. 舞蹈结束
    B. 舞蹈开始
    C. 舞蹈的乐器
    D. 舞蹈的舞者

  2. “重帏醉入”中“重帏”是指什么? A. 轻薄的窗帘
    B. 厚重的帷幕
    C. 轻纱的衣服
    D. 织物的花纹

  3. 诗中“芳魂缥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喜悦
    C. 轻盈与飘渺
    D. 愤怒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女性的内心感受与春天的美好,但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与含蓄。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则通过描述月亮与人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探讨,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