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道士陈天隐》
时间: 2025-01-01 12:49: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道士陈天隐 谢枋得 〔宋代〕 岂不逍遥自采真,世间何地可容身。 碧潭秋月元无物,丽日祥风只爱春。 天上尽多知己友,尘中安得见心人。 赤虬一跃蓬莱近,又恐丹丘有宿因。
白话文翻译:
难道我不逍遥自在地追求真理吗?在这世间,哪里可以找到容身之地呢? 碧绿的潭水在秋月的照耀下原本空无一物,明媚的阳光和祥和的风只钟爱春天。 在天上有许多知己朋友,但在尘世中怎能见到真心的人呢? 赤色的龙一跃而起,蓬莱仙岛就近在咫尺,但又担心丹丘有前世的因果。
注释: 字词注释:
-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 采真:追求真理。
- 碧潭:碧绿的潭水。
- 元无物:原本空无一物。
- 丽日:明媚的阳光。
- 祥风:祥和的风。
- 赤虬:赤色的龙。
-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
- 丹丘:传说中的仙境。
- 宿因:前世的因果。
典故解析:
- 蓬莱:中国神话中的仙岛,常被用来比喻理想中的乐土或仙境。
- 丹丘:传说中的仙境,与蓬莱类似,都是道教中的理想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枋得(约1226-1289),字君实,号梅溪,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这首诗是他在与道士陈天隐交往中写下的,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仙境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谢枋得在与道士陈天隐的交往中写下的,反映了他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仙境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逍遥自在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诗中“碧潭秋月元无物”和“丽日祥风只爱春”两句,以自然景物为媒介,传达了诗人对纯净无染和美好时光的向往。而“天上尽多知己友,尘中安得见心人”则反映了诗人对尘世的失望和对知己的渴望。最后两句“赤虬一跃蓬莱近,又恐丹丘有宿因”则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前世因果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岂不逍遥自采真,世间何地可容身。
- 表达了诗人对逍遥自在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失望。
- 碧潭秋月元无物,丽日祥风只爱春。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纯净无染和美好时光的向往。
- 天上尽多知己友,尘中安得见心人。
- 反映了诗人对尘世的失望和对知己的渴望。
- 赤虬一跃蓬莱近,又恐丹丘有宿因。
- 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前世因果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潭秋月元无物”中的“碧潭秋月”比喻纯净无染的状态。
- 拟人:如“丽日祥风只爱春”中的“丽日祥风”被赋予了情感,只钟爱春天。
- 对仗:如“天上尽多知己友,尘中安得见心人”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逍遥自在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以及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前世因果的担忧。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独白,展现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潭秋月:纯净无染的状态。
- 丽日祥风:美好时光的象征。
- 赤虬:仙境的象征。
- 蓬莱:理想中的乐土或仙境。
- 丹丘:传说中的仙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碧潭秋月元无物”中的“元无物”指的是什么? A. 原本空无一物 B. 原本有很多东西 C. 原本有一个物体 D. 原本有一个生物
- 诗中“赤虬一跃蓬莱近”中的“赤虬”指的是什么? A. 赤色的龙 B. 赤色的蛇 C. 赤色的马 D. 赤色的鸟
- 诗中“又恐丹丘有宿因”中的“宿因”指的是什么? A. 前世的因果 B. 现在的因果 C. 未来的因果 D. 没有因果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仙境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谢枋得《和道士陈天隐》与李白《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但谢诗更多地体现了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逍遥自在生活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谢枋得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