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

时间: 2025-01-16 22:30:21

去国还家一岁阴,凤山锦水更登临。

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

何似闲人无藉在,不妨冷眼看升沉。

荷花正闹莲蓬嫩,月下松醪且满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兴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去国还家一岁阴,
凤山锦水更登临。
别来蛮触几百战,
险尽山川多少心。
何似闲人无藉在,
不妨冷眼看升沉。
荷花正闹莲蓬嫩,
月下松醪且满斟。

白话文翻译:

离开故乡一年,终于回到家乡,
凤山和锦水再一次让我登高远望。
自从别离以来,经历了多少次战斗,
山川险阻,心中苦楚难以言表。
何必像闲人那样无所依靠,
不妨冷眼旁观世事的起伏。
此时正值荷花盛开,莲蓬也娇嫩可人,
月光下,松树旁的美酒正好斟满。

注释:

字词注释:

  • 去国: 离开故乡。
  • 凤山: 指代美丽的山,象征家乡的美好。
  • 锦水: 形容水的清澈与美丽。
  • 蛮触: 指随便的战斗或冲突。
  • 险尽: 指经历了许多艰险。
  • : 依靠、依赖。
  • 冷眼: 指冷静观察。
  • 松醪: 指松树旁的美酒。

典故解析:

  • “去国还家”: 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月下松醪”: 反映了月夜饮酒的悠闲情景,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自然流畅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百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经历了战乱与离别之后,回到故乡的感慨。诗中融合了对家乡的爱恋、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感兴》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前四句描绘了诗人经历的艰难,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家乡的思念。尤其是“别来蛮触几百战,险尽山川多少心”,展现了诗人在离乡期间所经历的磨难与心灵的挣扎。

而后四句则转向哲学思考,诗人通过与闲人对比,表达了对生活的冷静态度,强调了放下执念,欣赏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重要性。此处的“荷花正闹莲蓬嫩”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叹,也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希望。最后一句“月下松醪且满斟”则传达出诗人对当下时光的珍惜与享受,体现出一种宁静而怡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次分明,既有对过往艰辛的沉重思考,也有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珍视与享受,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内心世界与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国还家一岁阴: 一年未归,思乡情切。
  • 凤山锦水更登临: 回到故乡,见到熟悉的美景。
  • 别来蛮触几百战: 离家期间,经历了许多冲突与战斗。
  • 险尽山川多少心: 经过艰险,心中感慨万千。
  • 何似闲人无藉在: 何必像无所依靠的闲人一般。
  • 不妨冷眼看升沉: 不妨冷静地看待世事的变化。
  • 荷花正闹莲蓬嫩: 荷花盛开,象征美好生活的来临。
  • 月下松醪且满斟: 在月光下,享受美酒,体现闲适。

修辞手法:

  • 比喻: “荷花正闹”比喻生活的热闹与生机。
  • 对仗: “去国还家”与“别来蛮触”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 “荷花正闹”,赋予荷花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传达了人们在经历风雨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凤山: 象征美丽与故乡的怀念。
  • 锦水: 代表清澈和宁静,寓意美好生活。
  • 荷花: 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 : 代表宁静与思索,体现诗人内心的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去国还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家乡的思念
    C. 对旅行的向往
    D. 对自然的热爱

  2. 诗中“荷花正闹莲蓬嫩”中的“闹”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人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
    A. 非常在意
    B. 冷静观察
    C. 绝望放弃
    D. 盲目追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杨万里《感兴》 vs. 李白《月下独酌》: 两首诗都涉及月色和饮酒,但杨万里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与哲学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对孤独与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