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融》

时间: 2025-01-04 09:23:17

王者应无敌,天兵动远征。

建牙连朔漠,飞骑入胡城。

夜月边尘影,秋风陇水声。

陈琳能草檄,含笑出长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崔融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王者应无敌,天兵动远征。
建牙连朔漠,飞骑入胡城。
夜月边尘影,秋风陇水声。
陈琳能草檄,含笑出长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崔融即将出征的祝福与期望。诗中提到王者应该是无敌的,天子派遣军队远征。军队在北方的边界集结,骑兵飞快地进入敌国的城池。夜晚的明月照耀着边疆的尘埃,秋风吹拂着陇水的声音。陈琳能够写出激励人心的檄文,他含笑走出长平,令人振奋。

注释:

  1. 王者应无敌:王者应该是无敌的,指的是天子的威严和力量。
  2. 天兵动远征:天子的军队出征,动员远方的兵力。
  3. 建牙:集结军队,准备出征。
  4. 朔漠:指北方的边疆地区。
  5. 飞骑:快速的骑兵。
  6. 胡城:指敌国的城池,多指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城池。
  7. 夜月边尘影:夜晚的明月照耀着边疆的尘土和影子。
  8. 秋风陇水声:秋风吹拂着陇水(陇山附近的水),发出声音。
  9. 陈琳:陈琳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人,以写檄文著称。
  10. 长平:指长平之战,历史上有名的战争,后用以象征战斗的激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字宗之,号宗白,唐代诗人,生于757年,卒于810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其擅长五言绝句与律诗,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送别友人等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送别友人崔融之际,崔融即将出征,诗人对此表达了祝福和美好的期望。唐代正值国力强盛,频繁出征,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强盛和对友人的关心。

诗歌鉴赏:

《送崔融》是一首充满豪情与壮志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友人出征的壮丽画面,表达了对崔融的美好祝愿和对国家大义的向往。首句“王者应无敌,天兵动远征”开篇即引出国家的强盛和将士的勇敢,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气势。接下来的“建牙连朔漠,飞骑入胡城”描绘了北方边境的紧张局势和出征的壮丽场景,令人感受到战争的迫切与激烈。

“夜月边尘影,秋风陇水声”则转而描绘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意境,夜月与秋风的结合,既有对友人离别的惆怅,也有对未来征途的思考。最后提到的“陈琳能草檄,含笑出长平”则是对崔融的寄托与期待,希望他能在未来的征程中勇往直前,取得胜利。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祝福,也蕴含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展望,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堪称送别诗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王者应无敌:强调国家的强大,王者是无敌的。
  2. 天兵动远征:天子派遣军队远征,显示出国家的雄心。
  3. 建牙连朔漠:集结军队,准备在北方出征。
  4. 飞骑入胡城:骑兵迅速进入敌国城池,表现出军队的勇猛。
  5. 夜月边尘影:夜晚的月光照耀着边疆的尘埃,营造出一种孤独感。
  6. 秋风陇水声:秋风吹拂的声音与水流声,传达出一种惆怅。
  7. 陈琳能草檄:提到历史人物陈琳,表明文人也能在战争中发挥作用。
  8. 含笑出长平:描述了陈琳的自信与乐观,激励人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夜月边尘影,秋风陇水声”,形成音韵的和谐。
  • 比喻:将出征比作飞骑,生动形象。
  • 意象:月亮、秋风、水声等意象丰富了诗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崔融的送别与祝福,表现出对国家的骄傲、对友人的期待,以及对未来征途的思考,情感深厚,意境悠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者:象征着权力与荣耀,代表国家的强盛。
  • 天兵:象征正义的力量,体现了国家的威严。
  • 夜月:象征孤独与思念,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 秋风:代表变幻与时光流逝,传达出对友人的惆怅。
  • 长平:象征着光辉的历史与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者应无敌”中的“王者”指的是?
    A. 一般人
    B. 国家元首
    C. 军队指挥官

  2. 诗中提到的“陈琳”是以什么著称的?
    A. 诗歌
    B. 书法
    C. 檄文

  3. “夜月边尘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快
    B. 惆怅
    C. 忧愁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送友人》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与《送崔融》同为送别诗,前者更显豪放,后者则更注重对国家的情感寄托。
  • 《登鹳雀楼》(王之涣)以壮丽的景色表达豪情,与《送崔融》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戴叔伦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