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谈印梅 〔清代〕
落日衔山,罗浮浓翠开馀景。
隔林疏磬。渔火溪烟暝。
望远怀人,漫把长阑凭。
鸦栖定。板桥人静。
月上高槐影。
白话文翻译:
夕阳挂在山边,罗浮山的浓绿映照出余晖。
远处的林间传来稀疏的磬声,渔火点点,溪水烟雾弥漫。
遥望远方,思念着心中人,随意倚靠在长栏杆边。
乌鸦已归巢,板桥上人静无声。
月光洒在高大的槐树影子上。
注释:
- 罗浮:指罗浮山,位于广东省,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 疏磬:指稀疏的磬声,磬是一种打击乐器。
- 渔火:指渔民夜晚打鱼时点的火光,象征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
- 板桥:指一种木板搭成的小桥,通常在田野或水边。
- 高槐:指长得很高的槐树,槐树常与夏天的夜晚联系在一起。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罗浮”、“渔火”等意象均富有文化内涵,体现了山水田园的意境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谈印梅,清代女词人,生活在清中期,以词见长。她的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语言清丽,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关注与表达。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思念情感。
诗歌鉴赏:
《点绛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夕阳、西山、渔火等自然景象,通过这些景象,反映出诗人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诗的开头“落日衔山”,通过生动的描绘,给人一种静谧而温暖的感觉,仿佛夕阳正缓缓落下,给大地洒下温柔的光辉。接着,诗中提到的“隔林疏磬”,又加添了一种空灵的氛围,磬声在林间回荡,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深沉的情感。
在“望远怀人,漫把长阑凭”中,诗人直抒胸臆,遥望远方的人,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接下来的“鸦栖定,板桥人静”,通过描绘归巢的乌鸦和静谧的环境,进一步渲染了思念的氛围,给人一种无声的孤寂感。最后的“月上高槐影”则把整首诗的意境推向了高潮,月光下的槐树影子,既象征着宁静的夜晚,也反映出诗人孤独的心情。
整首词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融合了思念、孤独与宁静,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与情感的敏感与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日衔山,罗浮浓翠开馀景:夕阳与山的交接,映照出罗浮山的浓郁绿意,呈现出美丽的余晖景象。
- 隔林疏磬:在远处的林间,有稀疏的磬声传来,增添了自然的韵味。
- 渔火溪烟暝:夜晚,渔民的火光与溪水上升起的烟雾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望远怀人,漫把长阑凭:遥望远方,思念着心中人,随意地倚靠在长栏杆上。
- 鸦栖定,板桥人静:乌鸦归巢,板桥上静悄悄的,整个环境显得格外安静。
- 月上高槐影:月光照在高大的槐树上,投下了清幽的影子。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落日衔山”比喻夕阳与山的交融,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味。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鸦栖定”,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归属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远方人的思念,情感细腻而深沉,体现了清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瞬间的珍惜。
- 罗浮山:代表自然的宁静与壮丽。
- 渔火:象征生活的气息与温暖。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罗浮”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西
- B. 广东
- C. 浙江
-
“鸦栖定,板桥人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喧闹与繁忙
- B. 宁静与孤独
- C. 快乐与欢聚
-
诗中“月上高槐影”中的“高槐”象征什么?
- A. 高耸的建筑
- B. 清幽的夜晚
- C. 繁华的市井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思念之情,但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
- 苏轼《水调歌头》: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融入了哲理思考与豪情。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词人谈印梅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中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