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清明》
时间: 2025-01-17 09:47: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宝安清明
作者: 李成宪 〔明代〕
江边荒草自清明,
久客思归计不成。
丘陇十年无孝子,
兵戈万死有孤生。
身当病后哀歌短,
家自亡来骨肉轻。
未论故园豺虎窟,
穷途魑魅尚纵横。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江边的荒草在清明时节显得格外凄凉,
我在外漂泊多年,思乡之情却无从实现。
十年来,乡间的丘陵上再也没有孝顺的儿子,
战乱中无数人死去,留下的只是孤零零的生命。
我身患重病,悲伤的歌声变得短促,
自家亡故后,亲人也变得无足轻重。
更不用提故乡那如豺狼虎豹般的险恶环境,
在我穷困潦倒之时,妖邪鬼魅依旧横行无忌。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明: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春天,祭祖扫墓的日子。
- 久客: 长期在外的人,指离家很久的游子。
- 丘陇: 指山丘和土坡。
- 孝子: 孝顺的子女。
- 兵戈: 战争与武器。
- 孤生: 孤独的生存。
- 哀歌: 悲伤的歌声。
- 亡来: 指亲人已经去世。
- 豺虎窟: 比喻危险的地方。
- 魑魅: 古代神话中的鬼怪,象征邪恶之物。
典故解析:
- 清明: 清明节不仅是扫墓的日子,也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兵戈万死: 反映了明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带来的生离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成宪,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悲凉的诗风和对社会现状的关注而著称。他的诗歌多反映了战乱与动荡带来的苦痛。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因长期在外而思乡,感慨家国的沦落与亲情的淡薄,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诗歌鉴赏:
《宝安清明》是一首充满凄凉与哀伤的诗作。诗人以“江边荒草自清明”开篇,勾勒出一个荒凉的清明节场景,既是对传统祭祖习俗的反思,也是对自己身处的孤独与无奈的深刻感受。接着,诗人提到“久客思归计不成”,将个人的漂泊与对故土的渴望结合,表现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绘了乡村的惨状,“丘陇十年无孝子”,让人感受到战乱带来的家庭破裂与人心冷漠。对于“兵戈万死有孤生”的描写,更显现出战乱中人们的孤独与无助,生死无常让人痛心不已。随后,诗人直面病痛和亲人离世的现实,表达了对生命脆弱的感慨。
最终,诗人以“未论故园豺虎窟”揭示出故乡的险恶环境,展现出在绝望中对未来的无力感。整首诗情感深刻,意象鲜明,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人性冷漠的深刻思考,堪称对人生命运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边荒草自清明: 描述清明节时江边的荒草,暗示生死与故土的凄凉。
- 久客思归计不成: 表达了长期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但无奈无法归去。
- 丘陇十年无孝子: 乡村的孝顺后代因战乱而消失,展现家庭伦理的崩溃。
- 兵戈万死有孤生: 战争造成的死亡无数,却只留下孤独的生命。
- 身当病后哀歌短: 自身重病,悲伤的歌声也变得短促,象征着生命的脆弱。
- 家自亡来骨肉轻: 家族亡故后,亲情变得无足轻重,突显孤独感。
- 未论故园豺虎窟: 故乡环境如豺狼虎豹般险恶,暗示无处可归。
- 穷途魑魅尚纵横: 在绝境中,妖邪鬼魅依旧横行,表达对社会黑暗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 “豺虎窟”比喻故乡的险恶环境。
- 拟人: “哀歌短”赋予歌声以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如“久客思归”和“兵戈万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反映出在战争与病痛交织下的人生无常,抒发了对人性冷漠及家庭伦理崩溃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荒草: 象征孤独与凋零,代表战乱后的悲惨景象。
- 久客: 代表漂泊的游子,象征对故乡的思念。
- 孝子: 反映传统家庭伦理的缺失与冷漠。
- 兵戈: 战争的象征,暗示社会动荡。
- 豺虎窟: 象征故乡的险恶环境,表现无处可归的无奈。
- 魑魅: 代表社会的黑暗与险恶,暗示人世间的邪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久客思归计不成”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乡
C. 愤怒 -
“丘陇十年无孝子”意指:
A. 家庭和睦
B. 孝顺的儿女稀少
C. 乡村繁荣 -
诗中提到的“豺虎窟”象征什么?
A. 美好家园
B. 安全的避风港
C. 危险的环境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战乱对家庭与社会的影响。
- 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孤独与自由的渴望,与李成宪的无奈感形成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有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更侧重于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李成宪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
- 《杜甫与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