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泉山寻望湖亭不见云已圮矣与友饮其址
作者: 冯元仲 〔清代〕
石梁过溪去,木末一孤亭。
剩有阶苔碧,不知湖草青。
闻曾留玉辇,因共倒银瓶。
酣醉寻归路,桃源付窅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和友人在玉泉山的孤亭中饮酒,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却发现亭子已然破落,湖面也不再清晰。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注释
- 石梁:用石头搭建的桥梁。
- 木末:指树木的尽头,这里指亭子周围的环境。
- 孤亭:孤零零的亭子,暗示荒凉。
- 阶苔碧:台阶上长满了绿色的苔藓,象征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荒废。
- 玉辇:古代皇帝的车子,象征着权贵和繁华。
- 银瓶:指酒瓶,表明饮酒的情景。
- 酣醉:形容喝得很醉。
- 桃源:指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境界,寓意美好的生活。
- 窅冥:隐秘而幽深的样子。
典故解析
- 桃源:出自《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宁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在此提及桃源,表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元仲,清代诗人,以其清新秀丽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常蕴含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一次与友人游玩时,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岁月的追忆与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玉泉山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所见的景象,石梁和孤亭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然而接下来的“剩有阶苔碧”,则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亭子的破败,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以此表达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伤感。
“闻曾留玉辇”一句,提及了往昔的辉煌,突显出诗人对曾经繁华的感慨。最后,诗人借酒消愁,以“酣醉寻归路”带出一种醉中无畏的洒脱,尽管对生活感到迷茫,但仍希望能在迷雾中找到归途,最终以桃源的意象结束,指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幽远,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梁过溪去:描绘了石梁横跨溪水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自然宁静的氛围。
- 木末一孤亭:强调亭子的孤独与环境的荒凉,暗示了人事如梦。
- 剩有阶苔碧:通过苔藓的生长,反映时间的流逝,暗含岁月无情。
- 不知湖草青:不再清晰的湖水和草地,象征着环境的改变。
- 闻曾留玉辇:提及往昔的辉煌,借此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因共倒银瓶:与友人共饮,体现出友情的温暖。
- 酣醉寻归路:醉酒中迷失方向,反映出对生活的迷惑。
- 桃源付窅冥:最后以桃源象征理想生活,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桃源”来比喻理想中的生活。
- 对仗:如“石梁过溪去,木末一孤亭”,形成和谐的音韵。
- 拟人:通过环境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美好往昔的怀念,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出诗人深刻的情感和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梁:象征着连接与隔离。
- 孤亭:象征孤独与荒凉。
- 阶苔碧:象征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生命力。
- 玉辇:象征曾经的繁华与权势。
- 银瓶:象征酒与友情的连接。
- 桃源:象征理想的生活与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辇”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色
B. 权贵与繁华
C. 友情
D. 现实生活 -
诗中“剩有阶苔碧”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怀念
C. 失落
D. 向往 -
诗人最后提到的“桃源”寓意是什么?
A. 现实的困扰
B. 逝去的岁月
C. 理想的生活
D. 友情的真谛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冯元仲《玉泉山寻望湖亭不见云已圮矣与友饮其址》与陶渊明《桃花源记》:
- 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冯元仲在孤亭的荒凉中表现了对现实的感慨,而陶渊明则通过桃花源的描写展现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