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虚堂》

时间: 2025-01-17 08:43:06

公子高明悟劫灰,鼎开轩语致幽怀。

萦云叠巘镵天去,极目沧波入坐来。

千首诗成谈笑里,百分酒尽筦弦催。

自怜曾是高堂客,欲赋惭无宋玉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子高明悟劫灰,鼎开轩语致幽怀。
萦云叠巘镵天去,极目沧波入坐来。
千首诗成谈笑里,百分酒尽筦弦催。
自怜曾是高堂客,欲赋惭无宋玉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公子,深刻理解生活中的苦难与得失,且在高雅的环境中与朋友畅谈幽情。诗中的云雾缭绕,山峦叠嶂,仿佛将他带入了更高的境界,而眼前的沧海则如同他的心境,让他沉思。尽管他可以在谈笑间吟咏千首诗篇,酒酣耳热之际,弦音悠扬,但他依然感到自怜,认为自己不如古代诗人宋玉那般才华横溢。

注释

  • 公子:指有才华的年轻人。
  • 高明:聪明、才华出众。
  • 劫灰:指生活中的苦难与磨难。
  • 鼎开轩语:形容高雅的谈话环境。
  • 幽怀:指内心的幽静情怀。
  • 萦云叠巘:描绘山的重重叠叠与云雾缭绕。
  • 沧波:指大海或波涛,象征深远与广阔。
  • 千首诗成谈笑里:在轻松的谈笑中吟咏了无数首诗。
  • 百分酒尽:指酒喝尽了。
  • 筦弦催:形容乐器的声音催人兴起。
  • 自怜:自我怜惜。
  • 高堂客:指曾经在高贵场所的客人。
  • 宋玉:著名的楚国诗人,代表着高超的文学才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之仪,宋代诗人,号逸舟,性情洒脱,工诗词,擅长描写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悟。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晚年,可能是他在一次聚会中感受到的对过往岁月的反思与怀念。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困扰使他对曾经的辉煌感到惋惜。

诗歌鉴赏

这首《澄虚堂》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思想,展现了李之仪作为诗人的独特风采。开头通过“公子高明”的描写,设定了一个才子形象,接着用“悟劫灰”引出对人生苦难的思考,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在“鼎开轩语致幽怀”中,李之仪通过高雅的谈话环境,传达出一种身处繁华却心存幽静的情怀。

接下来的描写如“萦云叠巘镵天去”,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仿佛在诗中找到了超越尘世的慰藉,而“极目沧波入坐来”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开阔的视野,似乎在与大自然对话,感受生命的辽阔。诗的转折在于“千首诗成谈笑里”,这里的谈笑不仅是社交的轻松,更是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省与自怜。他在酒酣之际,虽然诗词滔滔不绝,内心却对比起历史上的宋玉,感到自愧不如。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极具层次感,既有自然的壮丽,也有内心的细腻,展现出李之仪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自我能力的反思,形成了一种既悠然又感慨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公子高明悟劫灰:年轻公子聪慧,深知生活的艰辛。
  2. 鼎开轩语致幽怀:高雅的环境中,他与友人畅谈,意境幽深。
  3. 萦云叠巘镵天去:自然的壮丽景象,让他心灵得到升华。
  4. 极目沧波入坐来:远望大海,心境开阔,似乎与宇宙对话。
  5. 千首诗成谈笑里:在轻松的氛围中,他吟咏了许多诗篇。
  6. 百分酒尽筦弦催:酒喝尽,乐声悠扬,气氛热烈。
  7. 自怜曾是高堂客:他感到自我怜惜,曾经辉煌的身世让他怀旧。
  8. 欲赋惭无宋玉才:想要作诗,却觉得自己不如宋玉那般才华横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艰辛比作“劫灰”,形象生动。
  • 对仗:如“千首诗成”与“百分酒尽”,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情绪。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苦难与欢愉,表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自身才华的自省,展现出一种沉思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公子:象征才华与理想。
  • 劫灰:代表生活的艰辛。
  • 鼎开轩:寓意高雅的生活境界。
  • 萦云叠巘:象征自然的美与人生的崎岖。
  • 沧波:象征广阔的心境与人生的广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公子在诗中悟到了什么? A. 生活的快乐
    B. 生活的艰辛
    C. 生活的无聊
    D. 生活的简单

  2. 填空题: 诗中提到的“宋玉”是指__

  3. 判断题: 诗人认为自己和宋玉同样有才华。 (对/错)

答案

  1. B
  2. 楚国著名诗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之仪的《澄虚堂》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意象和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内心的感悟,但李之仪更加强调对人生的思考与自我反省,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李之仪作品中的独特风貌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李之仪诗文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