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堰村》

时间: 2025-01-17 10:00:20

木落山不蔽,水缩洲自献。

寒日晚更明,村巷曲折见。

小妇鸣机杼,童子陈笔砚。

农家虽苦贫,终胜异乡县。

君看宦游子,岂无坟墓恋。

生死在故乡,切勿慕乘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堰村
作者: 陆游 〔宋代〕

木落山不蔽,水缩洲自献。
寒日晚更明,村巷曲折见。
小妇鸣机杼,童子陈笔砚。
农家虽苦贫,终胜异乡县。
君看宦游子,岂无坟墓恋。
生死在故乡,切勿慕乘传。

白话文翻译:

树木落下后,山峰依然无遮蔽,水面缩小,洲岛自然显现。
寒冷的傍晚更加明亮,村子的巷道曲折可见。
小妇正在织布,孩子们摆放书桌。
虽然农家贫苦,但终究胜过外乡的县城。
你看那些身处外地的官员,难道没有对故土的思念吗?
生死都在故乡,切不可羡慕外面的繁华。

注释:

  •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象征秋冬的来临。
  • 水缩洲自献:水位降低,洲岛自然出现。
  • 鸣机杼:指女性在织布机上工作,发出声响。
  • 童子:指年轻的男孩,这里指代学习的学生。
  • 农家虽苦贫:尽管农家生活艰辛。
  • 宦游子:指身在外地官场的游子,常常思念故乡。
  • 坟墓恋:对故乡的埋葬之地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志士,因其作品中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故乡的深切眷恋而广受赞誉。

创作背景: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与对外地生活的反思,反映了他身处动荡时代时对家国的忧虑和对乡土的思念。

诗歌鉴赏:

《石堰村》展现了陆游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思考。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景象,虽是寒冬,村中却生机勃勃。妇女织布的场景和孩子们读书的画面,展现了农村虽然贫困,但依然保持着一种淳朴和温暖的生活状态。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宦游子们的反思,这些身处外地的人,虽然在外有着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却难以割舍对故乡的情感。陆游用“生死在故乡”来强调故乡对个人的根植与依赖,表达了他对身外繁华的拒绝与对乡土的坚定信念。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思考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感情与对外界浮华的冷静审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落山不蔽,水缩洲自献:自然景象中,落叶的树木没有遮蔽山峰,水位的下降显露出洲岛。
  • 寒日晚更明,村巷曲折见:在寒冷的傍晚,村中的巷道更加清晰可见,描绘出村庄的宁静和温馨。
  • 小妇鸣机杼,童子陈笔砚:细致描写了乡村的生活:妇女忙于织布,孩子专注于读书,传达出生活的朴实。
  • 农家虽苦贫,终胜异乡县:尽管农家生活贫困,但相比于外乡的繁华,依然显得更有温情和归属感。
  • 君看宦游子,岂无坟墓恋:直指那些身居外地的官员,质疑他们对故乡的遗忘,强调故土情感的重要性。
  • 生死在故乡,切勿慕乘传:生活与死亡都与故乡息息相关,告诫人们不要羡慕外面的繁华,而应珍视自己的根。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乡村与异乡的对比,突出故乡的温情与朴实。
  • 拟人:通过“小妇鸣机杼”的描写,使静态的织布机生动起来。
  • 反问:使用“岂无坟墓恋”反问,强调故乡情感的普遍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对外界浮华的反思,呼唤人们珍视自己的根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 水缩洲自献:暗示着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显现。
  • 鸣机杼:体现了农村女性的勤劳与家庭的温暖。
  • 童子:代表着教育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小妇鸣机杼”指的是谁在做什么? A. 小妇在织布
    B. 小妇在做饭
    C. 小妇在洗衣
    答案:A

  2. “生死在故乡”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乡的依恋
    B. 对异乡的向往
    C.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宦游子”主要指的是: A. 农民
    B. 官员
    C. 学生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孟郊的《游子吟》

诗词对比

  • 陆游与杜甫的作品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但陆游更多强调乡村生活的温情,而杜甫则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无奈与忧愁。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