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集水月》
时间: 2025-01-04 10:56: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集水月
作者:范成大
献之今年不堪暑,天亦相怜病良苦。
明便中秋法合凉,夜半行云晓行雨。
蕲州竹簟清如冰,饥蚊倔强犹鸣声。
下床蚤喜衣裳健,出门更觉山川明。
曳屐扶藜寻水月,不惜垂垂巾角折。
竹闲松下已凄然,却要芳樽生暖热。
白话文翻译
今年炎热的天气让人无法忍受,连老天也为我的病痛感到同情。
明天是中秋节,应该会感到凉爽,半夜的云行过,清晨的雨也在下。
蕲州的竹席清凉得像冰一样,饥饿的蚊子仍在不停地鸣叫。
下床时我高兴地穿上了衣服,走出门外更觉山川的明丽。
我拖着木屐,扶着竹杖去寻找水中的月影,不惜让头巾的角折断。
在竹子和松树下已显得凄凉,但我还是愿意喝酒以求温暖。
注释
- 献之:献给朋友的意思。
- 不堪暑:无法忍受炎热。
- 病良苦:形容作者因病而感到痛苦。
- 法合凉:指中秋时节应当凉爽。
- 曳屐:拖着木屐。
- 扶藜:扶着竹杖。
- 水月:水中倒影的月亮。
- 芳樽:美酒的酒樽。
典故解析
- 中秋:指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
- 竹簟:竹制的席子,清凉舒适,常用于夏季。
- 蕲州:地名,现为湖北省蕲春县,因其竹子盛产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希文,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关注民生。
创作背景:此诗成作于夏末秋初,反映了作者在炎热的夏季后的清晨,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的感受,表达了对清凉的期待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雨中集水月》是一首融情于景的诗,诗人通过对气候变化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开篇提到的“今年不堪暑”,不仅展现了作者的身体不适,也对炎热夏季的无奈感受做了生动的描绘。随着中秋的临近,天气逐渐转凉,象征着生机的恢复与希望的回归。
雨夜的行云和清晨的细雨,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清新的气氛。尤其是“明便中秋法合凉”的句子,表达了对节令变化的敏感和期待,给人一种时光流转的感慨。接着,诗人描写了竹簟的清凉与蚊子的嗡鸣,进一步渲染了夏夜的宁静与烦恼。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从床上起身,穿上衣服,外出欣赏山川的美景,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曳屐扶藜寻水月”,不仅是对自然的追求,也是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最后,尽管环境已经显得凄凉,诗人却依然选择举杯饮酒,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内心的独白,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献之今年不堪暑:表达了作者对炎热气候的无奈。
- 天亦相怜病良苦:表现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同情。
- 明便中秋法合凉: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中秋将带来凉爽。
- 夜半行云晓行雨:描绘夜晚的云彩和清晨的细雨,营造氛围。
- 蕲州竹簟清如冰:强调竹席的清凉,体现环境的舒适。
- 饥蚊倔强犹鸣声:描绘夏夜的烦恼。
- 下床蚤喜衣裳健:表达了起床后的愉悦。
- 出门更觉山川明:强调出门后心情的愉悦。
- 曳屐扶藜寻水月:表现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不惜垂垂巾角折:表现出对生活的执着。
- 竹闲松下已凄然:描绘环境的凄凉。
- 却要芳樽生暖热: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竹簟清如冰”,生动形象。
- 拟人:如“饥蚊倔强犹鸣声”,使蚊子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下床蚤喜衣裳健,出门更觉山川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反映了作者在炎热夏季后的清晨,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着洗净烦恼,带来生机。
- 竹:象征着清凉与宁静,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
- 水月: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 芳樽: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明便中秋法合凉”是指什么? A. 中秋节的到来
B. 夏季的结束
C. 秋天的风景
D. 冬天的寒冷 -
“曳屐扶藜寻水月”中的“水月”指的是什么?
A. 水中的月亮倒影
B. 水波荡漾的景象
C. 月亮的光辉
D. 水中的鱼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A. 竹、松、雨
B. 山、河、湖
C. 花、鸟、虫
D. 风、云、雪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通过自然景象传达思乡的情感。
- 《月夜忆舍弟》杜甫:描写夜晚的月光和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雨中集水月》与《静夜思》: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内心的情感,但前者更强调生活的乐观态度,后者则充满了乡愁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