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同前)》

时间: 2025-01-06 13:10:57

梅晕渐开红蜡垒。

菊篱尚耀黄金蕊。

正是小春风物美。

宜家喜。

生朝颜巷犹和气。

古鼎氤氲云缕细。

霞觞潋滟红鳞起。

听取殷勤歌里意。

千秋气。

北堂同我供甘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同前)
梅晕渐开红蜡垒。
菊篱尚耀黄金蕊。
正是小春风物美。
宜家喜。
生朝颜巷犹和气。
古鼎氤氲云缕细。
霞觞潋滟红鳞起。
听取殷勤歌里意。
千秋气。
北堂同我供甘旨。


白话文翻译:

在梅花的晕染中,红色的蜡烛已渐渐点亮。
菊花篱笆依旧盛开,金色的花蕊闪耀着光芒。
正是小春时节,万物都显得美好。
让人倍感喜悦。
生朝颜的巷子仍然洋溢着和气。
古老的鼎中氤氲着细腻的云气。
霞光映照下,水面波光粼粼,红色的鱼鳞跃起。
倾听那热情的歌声中蕴含的意思。
千秋的气象在此时此刻展现。
在北堂中与我一起享用美食。


注释:

  • 梅晕:梅花的色彩和气息。
  • 蜡垒:指用蜡烛点亮的地方。
  • 菊篱:用菊花围成的篱笆。
  • 小春:指冬春交替的季节,意指万物复苏的时节。
  • 朝颜:指一种花名,象征着朝气和美好。
  • 古鼎:古代的炊具,象征着传统和文化。
  • 霞觞:指霞光照耀下的酒杯,象征着美好的饮宴。

典故解析: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清高,往往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操。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谦逊,常与秋天的气息联系在一起。
  • 朝颜: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早晨和新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无咎,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万物复苏之时,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诗歌鉴赏:

《渔家傲(同前)》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开篇以“梅晕渐开红蜡垒”引入,将梅花的香气与蜡烛的光辉结合,暗喻着春天的到来,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接着,诗人描绘了“菊篱尚耀黄金蕊”,不仅展现了菊花的美丽,还暗含了丰收的预兆。

在整个诗歌中,诗人通过细致的意象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而温馨的氛围。无论是“古鼎氤氲云缕细”的传统文化意象,还是“霞觞潋滟红鳞起”的生动场景,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的结尾部分“北堂同我供甘旨”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传达出一种友谊与共享的情感。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梅晕渐开红蜡垒:梅花的淡淡香气逐渐散发,蜡烛的红光如同梅花般点亮。
  2. 菊篱尚耀黄金蕊:菊花依旧盛开,金色的花蕊熠熠生辉。
  3. 正是小春风物美:正值小春时节,万物都显得格外美丽。
  4. 宜家喜: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令人倍感欢喜。
  5. 生朝颜巷犹和气:在朝颜花开的巷子里,依然充满了和气。
  6. 古鼎氤氲云缕细:古老的鼎中氤氲着细腻的云气,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深厚。
  7. 霞觞潋滟红鳞起:霞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红色的鱼鳞跃动。
  8. 听取殷勤歌里意:倾听那些热情的歌声传达出的深意。
  9. 千秋气:千秋的气象在此时展现。
  10. 北堂同我供甘旨:在北堂中与我一起享用美食,表达了与友人共享美好生活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和蜡烛相互映照,营造温暖的氛围。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氤氲”与“和气”。
  • 对仗:如“霞觞潋滟红鳞起”,形成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清高。
  • :象征高洁、谦逊。
  • 古鼎:象征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 :象征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梅晕渐开红蜡垒”中“梅晕”指的是什么?

    • A. 梅花的香气
    • B. 梅树的颜色
    • C. 梅花的花瓣
  2. 本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秋天的怀念
    • B. 对春天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C. 对冬天的无奈
  3. “霞觞潋滟红鳞起”中“潋滟”指的是什么?

    • A. 光滑
    • B. 波光粼粼
    • C. 细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
  • 《浪淘沙》(李煜):表达对春天的感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 《渔家傲》与《春望》:两者都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但《渔家傲》更侧重于生活的细腻感受,而《春望》则充满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无咎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