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李参政正旦闻边报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羽檄连旬月,边尘换岁阴。
捉弄衿忧见肘,补肉忍剜心。
天远鸿飞急,林疏燕恨深。
直钭归往地,都作杀胡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提到的“羽檄”是古代的信使和传令工具,意味着消息频繁而急迫。边疆的战争和动荡让人心中沉重,忧虑似乎已经到了触手可及的地步。接下来的“补肉忍剜心”则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爱,忍痛割爱以求安宁。最后,诗人用“鸿飞”和“燕恨”来描绘远离故乡的孤独与无奈,最后一句则表达了对边疆战斗胜利的渴望。
注释
- 羽檄:古代用羽毛制成的信使和传令工具,象征战争消息的频繁。
- 边尘:指边疆的尘土,象征战乱和动荡。
- 衿忧见肘:形容忧虑之深,心事重重。
- 补肉忍剜心:比喻为了国家的安宁而忍受痛苦。
- 直钭:直钭是弯曲的箭头,象征归乡的希望。
- 杀胡林:指对敌人的打击,表现出对敌人的仇恨和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090-约1150)是南宋时期的诗人、政治家,以其诗作和政治才干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边塞题材为主,表达对国家、人民的关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正旦之际,正值边疆战事频繁之时。诗人以个人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开篇的“羽檄连旬月”即点明了消息的频繁与紧迫,暗示边疆的局势动荡不安。紧接着,诗人以“衿忧见肘”表达了心中无奈的忧虑,令人感受到一种被动的悲哀。后面的“补肉忍剜心”不仅仅是对个人痛苦的忍耐,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显示了诗人作为士人的责任感。
在描写自然时,“天远鸿飞急”与“林疏燕恨深”用飞鸿与燕子的形象来表现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与无奈,同时也隐喻了人们对战乱的深切恐惧。最后的“直钭归往地,都作杀胡林”则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与对敌人的愤懑,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捐躯的豪情。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魏了翁作为一个士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坚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羽檄连旬月:频繁的战事消息,时间如同流逝的月日。
- 边尘换岁阴:边疆的动荡使得岁月变得阴沉。
- 捉弄衿忧见肘:忧虑的心情如同衿边所见,已无法隐忍。
- 补肉忍剜心:为了国家的安宁,忍受个人的痛苦。
- 天远鸿飞急:孤独的鸿雁飞向远方,急促而无奈。
- 林疏燕恨深:稀疏的树林中,燕子对远方的思念愈发深重。
- 直钭归往地:渴望归乡的心情如箭一般直指故土。
- 都作杀胡林:所有的希望与决心都化为对敌人的愤怒与决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忧虑比作衿边的忧愁,表现情感的深重。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鸿雁与燕子的意象,表达思乡之情与对战争的恐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危机的深切忧虑与强烈的归属感,体现了士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和平的渴望,展现了忠诚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羽檄:象征消息的急迫与频繁。
- 鸿飞:代表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 燕恨:象征对离别与战乱的深深无奈与怨恨。
- 杀胡林:表现对敌人的仇恨与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羽檄”主要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消息频繁
- C. 个人感受
-
“补肉忍剜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忍耐与痛苦
- B. 快乐与幸福
- C. 轻松与无忧
-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对家庭的关心
- B. 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 C. 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的诗,表达了边塞的壮丽与战士的豪情。
- 《夜泊牛津口》:李白的作品,描绘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本诗在思乡情感上有共通之处,但前者更强调个人情感的孤独,而本诗则更侧重于国家安危的忧虑。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适合对比和学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对古诗词进行详细的解析与注释,帮助读者理解诗作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