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参政夫人张氏挽诗》
时间: 2025-01-06 11:57: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参政夫人张氏挽诗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涧溪苹采采,夙夜被祁祁。
琴瑟鸡鸣御,山河象服宜。
西悲零雨日,南望殷雷时。
彤管今犹美,归荑不及贻。
衔命龙荒日,危机呼吸閒。
内言知勉正,时事迄多难。
误国头颅去,和戎使节还。
至今为厉梗,抚事不胜潸。
白话文翻译:
溪涧中的苹草随风摇曳,夜以继日地被雨水滋润。
琴瑟声中,鸡鸣声响起,山河的安宁似乎也得到了维护。
我向西望去,悲伤的雨滴洒落在日头之上,向南望去,却又听到雷声的轰鸣。
那红色的笔管如今依然美丽,但却无法带回已逝的时光。
衔命而来的龙在荒凉的日子里,危机四伏,呼吸间感到无比的压迫。
在内心深处,我知道应当努力修正,但时局依然艰难。
误国的头颅已然落下,而归和的使者依旧返回。
时至今日,这些都成为了令人痛苦的回忆,感叹之余,不胜感伤。
注释:
- 苹采采:指水中生长的苹草,象征生命的活力和柔美。
- 夙夜:形容日夜不停。
- 琴瑟:古代乐器,用以象征和谐美好的生活。
- 彤管:红色的笔管,这里象征着文学的美。
- 衔命:指带着使命,象征责任和压力。
- 误国:指误国之事,是对国家的悲痛和惋惜。
- 厉梗:指痛苦的经历或艰难的处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梦阮,号东海,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作品多以咏物、抒情为主。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魏了翁失去友人李参政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哀悼与对国家时事的忧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李参政夫人张氏挽诗》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怀念的挽诗,展现了魏了翁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诗的开头以自然景象入手,描绘了溪水和苹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然而,这样的宁静却与后文的忧伤形成鲜明对比,西边的细雨和南方的雷声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与不安。
诗中反复提及的“琴瑟”和“鸡鸣”,不仅仅是生活的象征,也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透过这些意象,诗人传达了对逝去美好生活的深切怀念。在对友人的回忆中,诗人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国情怀。
最后几句,诗人更是直面历史的悲哀,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伤。可见,这首诗不仅是一篇挽诗,更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体现了魏了翁的诗歌艺术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涧溪苹采采,夙夜被祁祁:描写自然之美与生命的活力,暗含对友人往昔生活的怀念。
- 琴瑟鸡鸣御,山河象服宜:表现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忆。
- 西悲零雨日,南望殷雷时:通过天气变化反映内心的忧伤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 彤管今犹美,归荑不及贻:象征文采与友人之间的情谊,感叹美好时光已逝。
- 衔命龙荒日,危机呼吸閒:暗示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
- 内言知勉正,时事迄多难:内心的挣扎与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 误国头颅去,和戎使节还:历史的悲剧与对和平的渴望。
- 至今为厉梗,抚事不胜潸:最终的感伤与对逝去的追忆。
-
修辞手法:使用了对比、排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例如,“琴瑟”和“鸡鸣”的并列对比,突出了宁静与动荡的对立。
-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对国家现状的忧虑,以及对过往美好生活的追忆,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 溪水与苹草:象征生命的韧性与自然的美好。
- 琴瑟:代表和谐美好的生活与友谊。
- 雨与雷:象征动荡与不安,暗示国家的危机。
- 彤管:象征文学与艺术的美,承载了友人的情谊。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琴瑟”象征着什么?
A. 和谐美好生活
B. 战争与冲突
C. 个人命运
D. 自然之美 -
诗人对国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A. 乐观
B. 忧虑
C. 无所谓
D. 绝望 -
“西悲零雨日,南望殷雷时”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A. 自然景象
B. 友谊的美好
C. 社会动荡
D. 个人情感
-
答案:1.A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别》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诗词对比:
- 比较魏了翁与杜甫的挽诗,两者均表现出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与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但魏了翁的语言更婉约细腻,而杜甫则更加直白激烈。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概论》
- 《魏了翁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以上为《李参政夫人张氏挽诗》的详细解析与背景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