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时间: 2025-01-01 11:05:31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白话文翻译:

这条通往三巴的路漫长而曲折,我在外漂泊,身心俱疲。
在这残雪的夜晚,乱山环绕着我,只有一支孤灯,陪伴着我这个异乡人。
渐渐地,与亲人渐行渐远,只有身边的仆人和朋友相伴。
这样的漂泊生活让我难以忍受,明天又是新的一年,我的岁月又将如何继续?

注释:

  • 迢递:遥远而曲折,形容路途艰辛。
  • 羁危:羁是被拘束,危是危险,形容身处困境。
  • 残雪:指雪融化后剩下的雪,暗示冬季的严寒与孤独。
  • 孤烛:一支孤独的蜡烛,象征着孤独与无助。
  • 骨肉:指亲人,通常指父母或兄弟姐妹。
  • 僮仆:即仆人,指随身的侍从。
  • 岁华新:指新的一年,岁华即年华,强调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关注人情世故,常以个人经历抒发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除夜》这首诗作于除夕之际,诗人身在异乡,面临新旧交替的时刻,感受到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感慨时光流逝。诗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亲情的珍视,反映了漂泊者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除夜》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五言律诗,全诗通过对比与对照,表达了诗人在新旧交替之际的孤独感与无奈感。首联“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漫长而艰难的旅程,既有对路途遥远的感叹,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深刻反思。紧接着,诗人通过“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冷清,残雪和孤烛的意象交织出一种冷酷的现实,让人倍感凄凉。

在后两联中,诗人将思绪进一步延展,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漂泊生活的无奈,“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意在说明即使身边有仆人相伴,但与亲人之间的距离却在不断拉大,这让他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最后一句“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不仅是对新年的期待,更是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无奈,仿佛在诉说漂泊者对归属感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唐代士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迢递三巴路:三巴是地名,指的是四川的巴蜀地区,形容路途遥远而曲折。
  2. 羁危万里身:形容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危险。
  3. 乱山残雪夜:描绘了孤独的夜晚,周围是乱山和残雪,增添了诗人的孤寂感。
  4. 孤烛异乡人:孤独的蜡烛映照着异乡的自己,象征着孤独。
  5. 渐与骨肉远:渐行渐远的亲人,使人倍感失落。
  6. 转于僮仆亲:身边只有仆人陪伴,亲情的缺失让人感到孤独。
  7. 那堪正飘泊:感慨漂泊生活的无奈。
  8. 明日岁华新:新的一年又将来临,然而漂泊的生活依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烛”比作孤独的生活状态,形象生动。
  • 对仗:如“羁危万里身”和“孤烛异乡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残雪”“孤烛”等意象,传达了诗人的孤独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孤独漂泊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唐代士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新年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巴路:象征远离故乡的孤独旅途。
  • 残雪:暗示冬季的冷清与凄凉。
  • 孤烛:象征孤独与无助。
  • 骨肉:代表亲情,强调离别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羁危万里身”意指: A. 生活富裕
    B. 漂泊艰辛
    C. 亲情满满
    D. 归乡的快乐

  2. “孤烛异乡人”中的“孤烛”象征: A. 温暖
    B. 亲情
    C. 孤独
    D. 旅途

  3. 诗人对新年的期待表现在哪一句中? A. 迢递三巴路
    B. 渐与骨肉远
    C. 明日岁华新
    D. 乱山残雪夜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强调亲情的牵挂。
  • 《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的意象,表现了对兄弟的思念,也有相似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