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寺八首 其六》

时间: 2025-01-06 05:14:29

平晓春云失半山,濛濛小雨暗江干。

寺楼倚遍消残醉,只有春愁伴薄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晓春云失半山,濛濛小雨暗江干。寺楼倚遍消残醉,只有春愁伴薄寒。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春云遮蔽了半边山,细雨蒙蒙使江岸显得昏暗。我在寺楼上倚栏消解残留的醉意,只有春天的忧愁伴随着轻微的寒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平晓:清晨。
  • 春云:春天的云。
  • 失:遮蔽。
  • 濛濛:形容细雨的样子。
  • 江干:江岸。
  • 寺楼:寺庙中的楼阁。
  • 消残醉:消解残留的醉意。
  • 春愁:春天的忧愁。
  • 薄寒:轻微的寒意。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使用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往密切。张耒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寓居寺庙时所作,通过描绘清晨的春云、细雨和寺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春愁和淡淡的寒意,反映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春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云遮山、细雨蒙蒙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忧郁的氛围。诗人在寺楼上倚栏,试图消解残留的醉意,但春愁却如影随形,伴随着轻微的寒意,更加深了诗人的孤寂和忧愁。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情感,展现了张耒诗歌清新自然的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晓春云失半山”:清晨的春云遮蔽了半边山,描绘了春云的厚重和山景的朦胧。
  • “濛濛小雨暗江干”:细雨蒙蒙使江岸显得昏暗,增强了整体的忧郁氛围。
  • “寺楼倚遍消残醉”:诗人在寺楼上倚栏,试图消解残留的醉意,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烦恼的愿望。
  • “只有春愁伴薄寒”:春愁伴随着轻微的寒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春云失半山”比喻春云的厚重,“濛濛小雨”比喻细雨的朦胧。
  • 拟人:“春愁伴薄寒”将春愁拟人化,使其具有陪伴的意味。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孤寂和忧愁,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云:春天的云,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变化。
  • 小雨:细雨,象征着忧郁和朦胧。
  • 寺楼:寺庙中的楼阁,象征着宁静和超脱。
  • 春愁:春天的忧愁,象征着诗人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平晓”指的是什么时间? A. 清晨 B. 傍晚 C. 中午 D. 夜晚

  2. 诗中的“春云失半山”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云遮蔽了半边山 B. 春云散去,山景清晰 C. 春云和山景融为一体 D. 春云消失,山景显露

  3. 诗中的“春愁伴薄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忧愁 C. 平静 D.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同样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
  • 黄庭坚《寄黄几复》: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孤寂。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寓寺八首 其六》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体验,但张耒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苏轼诗选》:收录了苏轼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