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焦山》

时间: 2025-01-19 19:57:58

焦山如伏龟,万古浸碧浪。

举头北顾海,尾负金刹壮。

我闻城东楼,秀色日相向。

松杉数毛发,人物见下上。

欲携浮丘公,据壳恣潜漾。

仙风如见引,金阙或可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焦山 张耒 〔宋代〕

焦山如伏龟,万古浸碧浪。 举头北顾海,尾负金刹壮。 我闻城东楼,秀色日相向。 松杉数毛发,人物见下上。 欲携浮丘公,据壳恣潜漾。 仙风如见引,金阙或可访。

白话文翻译:

焦山像一只伏着的龟,千百年来沉浸在碧绿的波浪中。 抬头向北望向大海,尾巴支撑着壮丽的金刹。 我听说城东的楼阁,美景每天都在眼前。 松树和杉树像毛发一样,人们在这里上下穿梭。 我想带着浮丘公,占据龟壳自由地潜游。 仙风似乎在引导我,金阙或许可以一访。

注释:

  • 焦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山形似龟。
  • 伏龟:比喻焦山形状像一只伏着的龟。
  • 碧浪:指江水或海水。
  • 北顾海:向北望向大海。
  • 金刹:指寺庙的塔或建筑。
  • 城东楼:指镇江城东的楼阁。
  • 浮丘公:传说中的仙人。
  • 仙风:指仙人的风范或气息。
  • 金阙:指仙境或天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焦山的自然美景,并融入了对仙境的向往。

创作背景: 张耒在游览焦山时,被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所吸引,遂作此诗。诗中不仅描绘了焦山的美景,还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焦山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焦山的自然美景和神秘氛围。诗中“焦山如伏龟”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焦山的形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举头北顾海”则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视野和壮阔的胸怀。后文通过对城东楼、松杉和人物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意境。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希望与浮丘公一同潜游,体现了对自由和超脱的渴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焦山如伏龟,万古浸碧浪。” —— 焦山像一只伏着的龟,千百年来沉浸在碧绿的波浪中。这里用“伏龟”比喻焦山的形状,用“碧浪”形容江水的颜色。
  2. “举头北顾海,尾负金刹壮。” —— 抬头向北望向大海,尾巴支撑着壮丽的金刹。这里“北顾海”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视野,“金刹壮”则描绘了焦山上的寺庙建筑。
  3. “我闻城东楼,秀色日相向。” —— 我听说城东的楼阁,美景每天都在眼前。这里“城东楼”指镇江城东的楼阁,“秀色日相向”形容楼阁的美景。
  4. “松杉数毛发,人物见下上。” —— 松树和杉树像毛发一样,人们在这里上下穿梭。这里用“数毛发”比喻松杉的茂密,用“人物见下上”形容人们在山中的活动。
  5. “欲携浮丘公,据壳恣潜漾。” —— 我想带着浮丘公,占据龟壳自由地潜游。这里“浮丘公”是传说中的仙人,诗人希望与他一同潜游,体现了对自由的向往。
  6. “仙风如见引,金阙或可访。” —— 仙风似乎在引导我,金阙或许可以一访。这里“仙风”指仙人的风范或气息,“金阙”指仙境或天宫,诗人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焦山如伏龟”、“松杉数毛发”等,通过比喻增强了形象性。
  • 拟人:如“仙风如见引”,赋予仙风以人的行为,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焦山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和仙境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超脱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焦山:比喻为伏龟,形象生动。
  • 碧浪:形容江水的颜色,给人以清新之感。
  • 金刹:指寺庙建筑,增添了庄严感。
  • 城东楼:指镇江城东的楼阁,展现了美景。
  • 松杉:比喻为毛发,形容其茂密。
  • 仙风:指仙人的风范或气息,增加了神秘感。
  • 金阙:指仙境或天宫,体现了对仙境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焦山如伏龟”一句,用什么比喻焦山的形状? A. 伏龟 B. 飞鸟 C. 巨龙 D. 猛虎 答案:A

  2. 诗中“举头北顾海”一句,诗人向哪个方向望去? A. 东 B. 西 C. 南 D. 北 答案:D

  3. 诗中“欲携浮丘公”一句,浮丘公是谁? A. 诗人朋友 B. 传说中的仙人 C. 历史人物 D. 诗人自己 答案:B

  4. 诗中“仙风如见引”一句,仙风指的是什么? A. 自然风 B. 仙人的风范或气息 C. 山风 D. 海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描绘了赤壁的自然美景,并融入了对历史的思考。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瓜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张耒《题焦山》与苏轼《赤壁赋》: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仙境的向往,而苏轼的赋则更多地融入了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