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辰光门
李蟠 〔宋代〕
北林苍翠拱岩闉,中起红楼迥照人。
四面山河千古在,百年城市一朝新。
夜深灯火明沙路,秋冷笙歌拥画轮。
莫讶使君频宴乐,欲令盍郡物皆春。
白话文翻译:
辰光门
北边的林木苍翠,环抱着岩石的门闸,
中间高耸的红楼,映照着远处的人们。
四周的山河千古常在,而这座城市在一朝之间焕然一新。
夜深时,灯火照亮了沙砾的小路,
秋季的寒风中,笙歌声伴着华丽的车轮。
不要惊讶于使君频频宴乐,
想要让郡里的万物都充满春天的气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辰光门:辰光是指清晨的光辉;门即门闸,表示进出的地方。
- 岩闉:岩石的门闸,指自然环境与人造建筑的结合。
- 迥:高耸的样子。
- 沙路:指用沙石铺成的道路。
- 笙歌:笙是一种乐器,歌指吟唱,合起来指音乐和歌声。
- 盍郡:盍是何,郡是地方,意指在这个地方。
典故解析:
-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山水与城市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蟠,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自然景观,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经济和文化繁荣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诗中反映了城市新貌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蟠的《辰光门》以清新典雅的语言描绘了北林的苍翠景色与城市的繁华气息,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美。开篇的描写用“苍翠”和“迥照”两组对比,先是展现了大自然的静谧和壮丽,再转入城市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通过“千古在”的意象,表现了山河的恒久与城市的瞬息万变,传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夜深灯火明沙路”的描绘,使得夜晚的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笙歌声与车轮的结合,仿佛将城市的繁华与人们的欢愉紧密相连。最后两句则是对宴乐的理解,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期盼,展现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在节奏上流畅自然,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有对城市生活的热情,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珍视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林苍翠拱岩闉:北边林木苍翠,环绕着岩石的门闸,展现了自然的美丽。
- 中起红楼迥照人:高耸的红楼在中间,映照着过路的人们,表现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 四面山河千古在:四周的山河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
- 百年城市一朝新:百年间的城市在一朝之间焕然一新,表现了城市的变化与发展。
- 夜深灯火明沙路:夜深时,灯火照亮了沙砾的小路,描绘了夜晚的热闹与温暖。
- 秋冷笙歌拥画轮:秋季的寒冷中,笙歌声伴随着华丽的车轮,表现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 莫讶使君频宴乐:不要惊讶于使君频频宴乐,反映了对生活的享受与热爱。
- 欲令盍郡物皆春:想要让这个地方的万物都充满春天的气息,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夜深灯火”与“秋冷笙歌”,形成音韵和谐的对比。
- 比喻:将城市的繁华比作春天的美好,通过季节变化表现生活的希望。
- 意象:如“北林”“红楼”“灯火”等,生动描绘出诗人心中的理想景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北林的自然风光与城市的繁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代变化的感慨,展现了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林: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红楼:象征繁华的城市与人文气息。
- 沙路:寓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 笙歌:象征文化的传承与生活的乐趣。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代表着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北林苍翠”的意思是? A. 北边的树木青翠
B. 南边的山峰高耸
C. 东边的花朵盛开
D. 西边的河流蜿蜒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笙歌”指的是与的结合。
-
判断题: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城市繁华的批判。
对 / 错
答案:
- A
- 音乐,歌声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描绘了战乱后的城市与自然的对比,表现了对和平的渴望。
- 王维《山居秋暝》:强调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平和。
解读:两首诗都体现了对自然与城市生活的深刻思考,但《辰光门》更侧重于对城市繁华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盼,而《春望》则包含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