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蜀王》

时间: 2025-01-17 09:52:02

封章才达冕旒前,黜诏俄离玉座端。

二乱岂由明主用,

五危终被佞臣弹。

西巡凤府非为固,东播銮舆卒未安。

谏疏至今如可在,谁能更与读来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封章才达冕旒前,
黜诏俄离玉座端。
二乱岂由明主用,
五危终被佞臣弹。
西巡凤府非为固,
东播銮舆卒未安。
谏疏至今如可在,
谁能更与读来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关于权力和政治的主题。诗人感叹,奏章刚送到皇帝面前,便遭到诏令的撤回。即使是明主,也无法避免被奸臣所利用和打压。昔日的两次动乱,难道全是由于明君的失误吗?五个危机最终还是被谄媚小人所利用。西巡的凤府并非为了巩固政权,而东巡的车驾也仍然不安宁。至今的谏言如果还能存在,那有谁能再来读一读呢?

注释

  • 冕旒:古代帝王的冠,象征权威。
  • 黜诏:撤销的命令,指皇帝的命令被突然取消。
  • 二乱:指历史上发生的两次重大动乱。
  • 五危:指五个重大的危机。
  • 佞臣:谄媚的臣子,常指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迎合君主的奸臣。
  • 西巡凤府:指皇帝向西方巡游,凤府是皇帝的宫殿。
  • 谏疏:对君主的劝谏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道古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政治状况,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他的诗风格清新,语言简练,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深邃的情感。

创作背景

《上蜀王》写于唐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之时,社会矛盾尖锐。诗人通过对政治局势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当权者的警醒和对政治腐败现象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上蜀王》是一首充满政治反思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直面当时唐代政治的尖锐问题。开头两句“封章才达冕旒前,黜诏俄离玉座端”,就直接揭示了权力的无常和臣子与皇帝之间微妙的关系,奏章的送达与撤销,似乎象征着朝廷内部的斗争和不稳定。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提到“二乱”,暗示历史上的动荡并非完全是明君的失误,而是被奸臣所利用,这种深刻的历史观察显示出诗人的敏锐和深邃。最后两句“谏疏至今如可在,谁能更与读来看”,更是对当时政治风气的无奈和失望,表明了对忠臣良策被忽视的惋惜。整首诗以悲观的情绪为基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忧虑,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对权力与道德、忠诚与背叛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封章才达冕旒前:奏章刚送到皇帝面前,显示出权力的直接关系。
  2. 黜诏俄离玉座端:命令被撤回,暗示政治的不稳定和权力的任意。
  3. 二乱岂由明主用:反思历史动乱,质疑明主是否真有能力控制局势。
  4. 五危终被佞臣弹:强调奸臣的祸害,警示对权臣的警惕。
  5. 西巡凤府非为固:表明皇帝的巡游并不能真正巩固政权。
  6. 东播銮舆卒未安:即使外出,也无法安抚政局的不安。
  7. 谏疏至今如可在:对忠言的失落感慨,表明忠言难以被采纳。
  8. 谁能更与读来看:结尾的反问,带有无奈与讽刺,指向对现状的深切失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无奈与失望。
  • 比喻:用“冕旒”和“玉座”比喻权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政治腐败的控诉与对历史教训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忠臣良策被忽视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权力任性与不稳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冕旒: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 凤府:代表皇权和国家的象征。
  • 谏疏:象征忠诚与正义的声音。

这些意象不仅承载了历史的重负,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上蜀王》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 A. 李白
    • B. 张道古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二乱”指的是?

    • A. 两次动乱事件
    • B. 两位皇帝的更替
    • C. 两个重要的节日
  3. 诗人对“谏疏”的态度是?

    • A. 赞赏
    • B. 无奈与失望
    • C. 忽视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 李白的《将进酒》:展现了对权力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张道古与白居易的诗作在社会关怀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张道古的表达更为直接和尖锐,而白居易则倾向于通过叙述来传达情感和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