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声喘月。村景连天阔。树底牧童衣短褐。长笛横吹乍歇。西畴南亩犁过。饱瞑两岸晴莎。白石年年不烂,休愁扣角来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夜晚。月光无声地洒落,村庄的景色广阔无垠。树荫下,牧童身穿短褐衣,悠然地吹着长笛。西边的田畴和南边的农田都已经犁过,田地里显得丰收在望。两岸的青草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饱满,白色的石头年年屹立不倒,不必为生活的艰辛而忧愁,尽情地唱歌吧。
注释:
- 喘月:指月光的轻柔与静谧。
- 村景:村庄的景色。
- 牧童:放牛的少年。
- 长笛:一种乐器,此处比喻悠扬的乐声。
- 西畴南亩:指西边的田地和南边的农田。
- 饱瞑:指草木茂盛,生机盎然。
- 白石:象征坚固不移的事物。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宁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琬怀,清代诗人,以田园诗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乡村生活,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逃避。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农业社会的鼎盛时期,诗人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清平乐 饭牛图》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充满生机的乡村生活。诗的开头“无声喘月”,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月光似乎在悄悄地呼吸,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接着“村景连天阔”,描绘出村庄的辽阔与宁静,似乎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广袤与自由。
树下的牧童,衣着简单,正是那种淳朴乡村生活的体现。长笛的悠扬声响打破了夜的寂静,给这幅田园图添上了一抹生动的色彩。随着“西畴南亩犁过”,诗人将目光转向丰收的田地,暗示着勤劳的成果与自然的富饶。
最后,诗人通过“白石年年不烂”表达了对永恒和不变的渴望,似乎在告诉读者,不必为生活的琐事而烦恼,可以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整首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无声喘月:月亮在夜空中静静照耀,似乎在轻轻地“喘息”。
- 村景连天阔:村庄的景色与天空相连,辽阔而开阔。
- 树底牧童衣短褐:树荫下,牧童穿着简单的短褐衣,展示出乡村的朴素。
- 长笛横吹乍歇:长笛声响起又突然停歇,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音乐感。
- 西畴南亩犁过:西边和南边的农田已经耕种,暗示丰收的可能。
- 饱瞑两岸晴莎:两岸的青草茂盛而生机勃勃。
- 白石年年不烂:白色的石头年复一年依然坚固,象征着恒久不变。
- 休愁扣角来歌:不必为生活的烦恼而忧愁,尽情唱歌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轻柔的喘息,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西畴南亩”,展现了诗歌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传达出一种乐观与安逸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着宁静、安详的氛围。
- 牧童:代表着纯朴、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
- 长笛:寓意着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 田地:象征着丰收与勤劳的成果。
- 白石:坚固与恒久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景象主要是哪个地方? A. 城市
B. 乡村
C. 山林
D. 海边 -
“无声喘月”中“无声”形容的是哪种状态? A. 嘈杂
B. 安静
C. 明亮
D. 模糊 -
诗中提到的乐器是? A. 琵琶
B. 古筝
C. 长笛
D. 二胡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村居》 高鼎
诗词对比:
- 比较刘琬怀的《清平乐 饭牛图》与王维的《鸟鸣涧》,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乡村生活,但刘琬怀更专注于田园的宁静与丰收,而王维则注重山水的幽静与禅意。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田园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