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其一 弃妇词,纪冶城近事,并邀午诒同作》
时间: 2025-01-14 15:33: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缕曲 其一 弃妇词
樊增祥
覆水收无计。
嗟差池离巢小燕,玳梁空睇。
衣上郁金香未减,巷陌春风又至。
便春也不如侬意。
妾命桃花生便薄,更那堪薄似桃花纸。
情薄者,亦如此。
使君那是罗敷婿。
似杨花东家飘荡,西家黏缀。
玦诀鞋谐浑是梦,忆否紫钗旧事。
且西燕东劳各自。
莫唱桃根团扇曲,怕春风暖热秋风弃。
重见者,有如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失去爱情的无奈与哀伤。诗人感叹如同覆水难收,离巢的小燕无处归依,空留下对往昔的眷恋。即使春风再来,心中对爱人的思念却难以消减。妾的命运像桃花一样脆弱,难以承受情感的薄弱。诗中提到的“使君”似乎是过去情感的象征,令人怀念的旧事如梦幻般模糊。即使各自生活,过去的情感依然难以忘怀,最后以对未来的惆怅收尾,暗示了爱情的脆弱与无常。
注释
- 覆水:比喻事物已经无法挽回。
- 小燕:暗指失去爱人的人,象征着孤独。
- 郁金香:这里形容衣服上的花纹,表达了春天的气息。
- 桃花纸:形容情感的脆弱,就如同薄纸般易碎。
- 罗敷婿:典故指代美好爱情的象征。
- 紫钗:指代过去的美好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樊增祥,清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多变,情感细腻。其作品常表现对爱情、离别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爱情的复杂看法,尤其是女性在爱情与命运中的无奈与挣扎。诗人在此背景下,借用自然意象表达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金缕曲 其一 弃妇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失去爱情的女性的内心世界。词的开头“覆水收无计”便引入了无法挽回的失落感,象征着感情的过往已成定局。接着,通过“小燕”的意象,诗人描述了孤独与无奈,仿佛一只失去归巢的燕子,流连于空荡荡的梁上,心中满是对往昔的缅怀。
在后面的描写中,春风虽然再度来临,但与情感的脆弱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春天的美好与心情的沮丧之间的矛盾。“妾命桃花生便薄”的句子,将个人的命运与自然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蕴含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对命运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比“情薄者,亦如此”,引发读者的共鸣,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脆弱感受。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脆弱与无奈,同时也引发对爱情本质的深思。樊增祥通过这首词,不仅描绘了个人情感的起伏,也折射出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覆水收无计”:表达失去的感情无法挽回,感叹不已。
- “嗟差池离巢小燕,玳梁空睇”:小燕离巢,寓意爱情的失落与孤独。
- “衣上郁金香未减,巷陌春风又至”:春天再来,但情感的苦涩依旧。
- “便春也不如侬意”:即使春天来临,也未能带来心中的愉悦。
- “妾命桃花生便薄,更那堪薄似桃花纸”:比喻命运如桃花般脆弱,难以承受。
- “情薄者,亦如此”:强调情感的脆弱与无奈。
- “使君那是罗敷婿”:提及往昔情感,令人怀念。
- “似杨花东家飘荡,西家黏缀”:比喻感情的飘忽与不定。
- “玦诀鞋谐浑是梦,忆否紫钗旧事”:回忆往昔的美好,却如梦幻般遥不可及。
- “且西燕东劳各自”:各自生活,情感仍然难以忘怀。
- “莫唱桃根团扇曲,怕春风暖热秋风弃”:担忧春风带来的温暖终将被秋风冷却,象征爱情的无常。
- “重见者,有如水”:重逢如水般无形,难以把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感情与自然现象相结合,如“小燕”与“春风”。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春风与情感的互动,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对爱情失去后的无奈与思念,揭示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脆弱与无助,也反映了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覆水:象征无法挽回的感情。
- 小燕:象征孤独与失落。
- 桃花:象征脆弱的爱情与命运。
- 春风:象征希望与温暖,但也暗含无常。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的波动,还与中国古代对爱情与命运的理解紧密相关,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覆水收无计”中的“覆水”比喻什么?
- A. 失去的爱情
- B. 大海的水
- C. 河流
- D. 友情
-
诗中提到的“小燕”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孤独与无奈
- C. 美好生活
- D. 青春
-
“妾命桃花生便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爱情的渴望
- B. 对命运的无奈与悲伤
- C. 对春天的喜悦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樊增祥的《金缕曲 其一》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慨。在表达方式上,樊增祥更侧重于自然意象的运用,而李清照则通过个人情感的直接表露,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大系》
- 《李清照与女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