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须宴罢始留髡,
绛蜡床前款一尊。
姊妹隔花催送客,
尚拈罗带不开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何必在宴会结束后才留住客人呢?在绛蜡床前敬上酒一杯。姐妹们隔着花丛催促送客,偏偏我还在拈着罗带不愿意开门。
注释:
- 何须:何必,何必要。
- 宴罢:宴会结束。
- 留髡:留住客人,这里“髡”指的是“客人”。
- 绛蜡床:绛色的蜡烛床,意指烛光下的饮酒场景。
- 款一尊:敬上(酒)一杯。
- 姊妹:姐妹,亲近的女性朋友。
- 隔花:隔着花丛。
- 催送客:催促送走客人。
- 尚拈罗带:仍旧拈着罗带,这里暗示不愿意送客。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古代宴请习俗的反映。古人对于宴席的重视,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礼仪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字渊明,自号香涛,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著称,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心中常有感慨。通过宴请的场景,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表面上描绘了一幅宴会送客的场景,实际上却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与思考。诗人以简练的语言、细腻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对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在宴会结束时,客人已经离去,但诗人内心的留恋和不舍却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何须宴罢始留髡”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宴席的看法不再是单纯的送客,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情感寄托。正如他所说,宴会结束后,留住的不仅是客人,还有那些美好的瞬间与记忆。
“姊妹隔花催送客”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花丛作为隔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距离感。虽然身处同一个空间,但内心却有着不同的情感。诗中“尚拈罗带不开门”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暗示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与不舍。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复杂的心理色彩,引发读者对人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须宴罢始留髡:在宴会结束时,何必才留住客人?表达了对宴请习俗的质疑。
- 绛蜡床前款一尊:在红色的蜡烛床前,敬上酒杯,体现了对待客人的礼节。
- 姊妹隔花催送客:姐妹们在花丛中催促送走客人,表现出一种催促和无奈。
- 尚拈罗带不开门:诗人仍然拈着罗带不愿意开门,表现了对离别的留恋和不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姊妹隔花催送客”和“尚拈罗带不开门”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蜡烛、花丛、罗带等意象丰富了诗的意境,传达出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宴席送客的场景,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纠葛,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离别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烛:象征温暖、光明,同时也暗示时间的流逝。
- 花丛:象征美好但又带有隔阂的事物,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罗带:象征牵挂与留恋,诗人不舍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何须宴罢始留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宴席的期待
B. 对离别的无奈
C. 对客人的欢迎
D. 对宴会的厌倦 -
填空题:诗中的“绛蜡床前款一尊”描绘的是__的场景。
-
判断题:诗中“姊妹隔花催送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对/错)
答案:
- B
- 宴请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送别》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诗与杜甫的《春夜喜雨》对比,前者注重人际关系的细腻情感,后者则关注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多反映内心的矛盾,后者则表现自然的美好。
参考资料:
- 《龚自珍诗文集》
- 《清代诗人研究》
- 各类古诗词赏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