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省有日书事和永叔》

时间: 2024-09-19 21:30:01

辞家綵胜人为日,归路梨花雨合晴。

庭下鞦韆应未拆,笼中鹦鹉即闻声。

千门走马将看榜,广市吹箫尚卖饧。

已是琼林芳卉晚,不须游处避门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省有日书事和永叔
作者:梅尧臣 〔宋代〕

辞家綵胜人为日,
归路梨花雨合晴。
庭下鞦韆应未拆,
笼中鹦鹉即闻声。
千门走马将看榜,
广市吹箫尚卖饧。
已是琼林芳卉晚,
不须游处避门生。

白话文翻译:

离家时,彩胜的人们为我祝福,
归来的路上,梨花在雨中与晴天交融。
庭院下的秋千应该还未拆除,
笼中的鹦鹉已经听见我的声音。
千家万户的马儿奔跑着,准备去看榜,
大市场中有人吹箫,依旧在卖着糖果。
已是琼林芳卉的晚期,不必到游处避开门生。

注释:

  • 辞家:离开家。
  • 彩胜:这里指的是彩饰的花车或庆祝的人。
  • 雨合晴:形容天气变化,雨水和晴天交织。
  • 鞦韆:秋千,常见的儿童玩具。
  • 鹦鹉:一种鸟类,能模仿人声。
  • 千门走马:形容人们忙碌奔波,准备去看考试榜单。
  • 广市:指的是大市场。
  • 吹箫:吹奏一种乐器,通常与音乐和节庆相关。
  • 卖饧:指的是卖糖果。
  • 琼林芳卉:形容美丽的花卉,常用于比喻美丽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汝弼,号夷之,晚号东山,宋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景物与抒发情感,受到了后世的广泛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梅尧臣出省归来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归来的喜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家乡的思念常常通过文学作品得以表达。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归乡时的感受。开篇的“辞家綵胜人为日”,展现了作者在离家时的祝福与祝愿,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同时,归途的“梨花雨合晴”则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仿佛在为他的归来增添了几分诗意。

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描绘了归来后熟悉的庭院和童年的玩耍场景,秋千未拆和鹦鹉的鸣叫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切。千家万户的马车奔跑,广市的音乐与糖果的香气则增添了人间烟火气,让人倍感生活的热闹与生机。

最后两句“已是琼林芳卉晚,不须游处避门生”则显得格外意味深长。琼林芳卉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淡然态度。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场景描绘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归乡的喜悦与对生活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辞家綵胜人为日:离开家时,彩车上的人们为我祝福,展现出离别的情景。
  2. 归路梨花雨合晴:在归家的路上,梨花在雨中与晴天相遇,描绘了自然的美妙。
  3. 庭下鞦韆应未拆:庭院中的秋千应该还没拆,意指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4. 笼中鹦鹉即闻声:笼中的鹦鹉听到我的声音,表达了亲切与熟悉感。
  5. 千门走马将看榜:形容人们忙碌奔波,准备去看榜单,体现社会的紧张与努力。
  6. 广市吹箫尚卖饧:市场中仍有人在吹箫、卖糖,展现了生活的热闹。
  7. 已是琼林芳卉晚:已是美丽花卉的晚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8. 不须游处避门生:不必去游玩避开门生,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安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琼林芳卉”比喻美好的景物,赋予诗意。
  • 拟人:如“鹦鹉即闻声”,让动物似乎有了感情。
  • 对仗:整首诗在形式上保持了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归乡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梅尧臣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梨花:象征着春天和美好,传达一种清新与希望。
  • 鹦鹉:象征着家和亲切,传达对故乡的依恋。
  • 秋千:象征着童年与无忧,唤起对往昔的怀念。
  • 琼林芳卉:象征着美好,但也暗示着短暂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彩胜”指的是什么?

    • A. 彩色的绸缎
    • B. 彩饰的花车
    • C. 彩色的房屋
  2. 诗中“归路梨花雨合晴”表达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下雨的天气
    • B. 雨和晴的交融
    • C. 晴天的美好
  3. 诗的最后一句“不须游处避门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 A. 想去游玩
    • B. 对生活的安然态度
    • C. 对门生的避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的《出省有日书事和永叔》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梅尧臣更侧重于生活的细腻情感,而李白则通过月光引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