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其三》

时间: 2025-01-04 10:38:34

自余居田里,未免病与贫。

常把神农书,每以药物亲。

处方犹持法,义比君使臣。

但恨无馀资,岂及疗我邻。

笔头不中书,聊可备急人。

昨日除吏来,吾邦为长民。

欲溺复燃灰,败笔前已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余居田里,未免病与贫。
常把神农书,每以药物亲。
处方犹持法,义比君使臣。
但恨无馀资,岂及疗我邻。
笔头不中书,聊可备急人。
昨日除吏来,吾邦为长民。
欲溺复燃灰,败笔前已陈。

白话文翻译

我长期生活在乡村,免不了遭受疾病与贫困的折磨。
常常翻阅《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知识感到亲近。
处方虽然遵循法则,但意义比不上君臣之间的关系。
只恨自己没有多余的财力,怎么能去治疗邻里呢?
我写的文章也无法被人重视,勉强能应急而已。
前几天有官吏来访,我所在的地方却是长久的百姓。
我想要重燃希望,但已是失败的笔迹在前。

注释

字词注释

  • 神农书:指《神农本草经》,古代药物学的经典著作。
  • 处方:开药方的规则或方法。
  • 义比君使臣:义理的价值比不上君主与臣子的关系。
  • 无馀资:没有多余的财力。
  • 笔头:指写作的能力或作品。
  • 除吏:意指去除官吏的管理。
  • 欲溺复燃灰:想要恢复希望,但已是失败的状态。

典故解析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是传说中的农耕与医药之神。诗中提到的“君使臣”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子华,号香溪,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因其诗歌多描写乡村生活和田园情趣而著称。其作品常反映出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晚年时,他在乡村生活中感受到的病痛与贫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及对医药知识的渴求。

诗歌鉴赏

《咏怀 其三》是一首充满生活哲理的诗。诗人生活在田园,面对疾病和贫困,展现了他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思考。在这首诗中,梅尧臣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引用,表达了他对医药知识的崇敬与渴望,反映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诗中“处方犹持法,义比君使臣”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对社会等级制度的不满,表达了他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反省。整体来看,诗歌不仅描绘了个人的生存状态,更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余居田里:自从我住在乡下,
  2. 未免病与贫:就难免遭受疾病与贫困。
  3. 常把神农书:我常常翻阅《神农本草经》,
  4. 每以药物亲:每次都对药物的知识感到亲近。
  5. 处方犹持法:开药方依然遵循法则,
  6. 义比君使臣:但这义理的价值比不上君臣之间的关系。
  7. 但恨无馀资:只恨自己没有多余的财力,
  8. 岂及疗我邻:怎么能去治疗邻里呢?
  9. 笔头不中书:我的文章也无法被人重视,
  10. 聊可备急人:勉强能应急而已。
  11. 昨日除吏来:前几天有官吏来访,
  12. 吾邦为长民:我所在的地方却是长久的百姓。
  13. 欲溺复燃灰:我想要重燃希望,
  14. 败笔前已陈:但已是失败的笔迹在前。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崇敬及对社会的批判。通过对“君使臣”的比喻,突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人性中的冷漠和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困境的真实感受,以及对社会关系的反思,揭示了知识和经济条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里:象征着朴实的生活,反映了诗人的乡村背景。
  • 神农书:象征着医药知识的渊源。
  • 贫与病: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邻里:象征着人际关系与互助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生活在哪里?
    A) 城市
    B) 乡村
    C) 山上

  2. 诗中提到的书籍是什么?
    A) 《道德经》
    B) 《神农本草经》
    C) 《论语》

  3. 诗人对社会有何态度?
    A) 满意
    B) 批判
    C) 无所谓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探讨人生无常及自然之美。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比,梅尧臣更强调个人的困境与对社会的批判,而陶渊明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理想化追求,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 《梅尧臣与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