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雁。秋雁。飞过玉河南畔。天孙书问黄姑。识得愁滋味无。无味。无味。拥髻灯前低睡。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雁阵,飞过玉河的南岸。天上的孙子向黄姑询问,是否懂得这愁苦的滋味?没有滋味,没有滋味。她在灯下低垂着头,轻轻地睡去。
注释:
- 秋雁:指秋天飞来的大雁,常常象征离别和思乡之情。
- 玉河:形容河流清澈如玉,可能指代某条具体河流,也象征清丽的自然景色。
- 天孙:古代神话中天上的孙子,寓意高远或神秘之人。
- 黄姑:可能是指某位特定的女子或神话中的黄河女神,象征女性的柔情和愁苦。
- 愁滋味:指愁苦的感受和情绪。
- 拥髻:将头发盘成髻,古代女子常用的发型。
- 低睡:形容女性在灯下轻轻地打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蕴含丰富的情感与细腻的描写,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清代社会动荡及个人情感的纠葛可能影响了诗人的创作,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
诗歌鉴赏:
《转应曲 其十五》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情景和女性的情感状态。开篇的“秋雁”通过其象征意义引入了离别与思念的主题,飞过的“玉河”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独的氛围,使人联想到秋天的萧瑟与凄凉。
“天孙书问黄姑”,此句中的对话方式引发了对愁苦的探讨,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情感的思索。接下来的“识得愁滋味无”,既是对愁苦的自问,也隐含着对他人(黄姑)的情感寄托,探讨了愁苦的普遍性和个体的孤独。
最后一句“无味。无味。拥髻灯前低睡。”则通过女性的安静状态与灯光的柔和形成了对比,表达了面对愁苦的无奈和淡然。诗人在这里展现了一种无言的悲伤,似乎在说,尽管愁苦无处不在,但生活依旧要继续,女子在灯下的低睡仿佛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妥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雁。秋雁。:开篇的重复强调了秋天的主题,唤起读者的思乡情。
- 飞过玉河南畔。:描绘了自然景象,暗示与故乡的距离。
- 天孙书问黄姑。:引入对话,增加了诗的层次感,使情感更为深刻。
- 识得愁滋味无。:自问自答,表现出对愁苦的思考与探讨。
- 无味。无味。:反复强调愁苦的无奈与单调。
- 拥髻灯前低睡。:最后的安静状态,展现了女性的柔弱与对现实的逃避。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韵律美。
- 比喻与意象:将“秋雁”比作思念,运用自然景象传达情感。
- 反复:通过“无味”一词的重复,突显了内心的无奈与空虚。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雁阵、灯下低睡的描绘,展现了孤独、思念与无奈的情感,反映了人在面对生活琐事与情感纠葛时的复杂心态。
意象分析:
- 秋雁:象征离别与思乡,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
- 玉河:象征清澈与美好,反衬出内心的愁苦。
- 灯光:象征温暖与希望,同时也暗示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雁”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离别与思乡
- C. 财富
- D. 知识
-
诗中“天孙”与“黄姑”的对话意图是什么?
- A. 讨论天气
- B. 探讨愁苦的感受
- C. 计划旅行
- D. 交换礼物
-
“无味”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与空虚
- C. 生气
- D. 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思念与愁苦,但更直接地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 《夜泊牛渚怀古》:侧重于历史情感,与《转应曲》的个人情感有所区别。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