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

时间: 2025-01-04 10:56:27

不听哀筝二十年,忽逢纤指弄鸣弦。

绵蛮巧啭花间舌,呜咽交流冰下泉。

常谓此声今已绝,问渠从小自谁传。

樽前笑我闻弹罢,白发萧然涕泫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听哀筝二十年,
忽逢纤指弄鸣弦。
绵蛮巧啭花间舌,
呜咽交流冰下泉。
常谓此声今已绝,
问渠从小自谁传。
樽前笑我闻弹罢,
白发萧然涕泫然。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听到那悲伤的筝声,
今天偶然遇见那纤细的手指在拨动琴弦。
那宛如花间鸟语的声音,
犹如冰下泉水的呢喃。
我常常说这声音已经绝迹,
却想问问这琴声从小是由谁传承下来的。
在酒杯前,朋友笑着我听完琴声,
不禁让我这白发老者泪流满面。

注释:

  • 哀筝:指悲伤的筝声。
  • 纤指:形容纤细的手指,常用来形容弹奏乐器的手。
  • 绵蛮:形容声音柔和且悠扬。
  • 巧啭:巧妙的鸣叫或声响。
  • 呜咽:轻声细语,像是低声哭泣。
  • 交流:这里指的是声音的传递与沟通。
  • 樽前:指酒杯前,象征欢聚和饮酒的场景。
  • 涕泫然:眼泪流淌的样子,形容感动。

典故解析:

  • :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有悠久的历史,是文人雅士喜爱的乐器。诗中提及的筝声,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热爱。
  • 白发:常用来象征老年和沧桑,诗人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historian。他在文学上提倡“古文运动”,并以散文和诗词著称。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欧阳修在听到筝声后写的,反映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他在酒桌前感慨万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欧阳修对筝声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在二十年未曾听到筝声后,忽然听到那悠扬的音律,内心的感动可想而知。前两句直接叙述了时间的流逝和音乐的回归,表现出一种久别重逢的感慨。接着用比喻的手法,形容筝声如同鸟鸣和泉水,生动地传达了音乐的魅力与自然的和谐。

后半部分,诗人自问“从小自谁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与珍视,而“樽前笑我闻弹罢,白发萧然涕泫然”则揭示了自己的脆弱和对生命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当下的珍惜,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听哀筝二十年:表达了长久未听筝声的孤独与遗憾。
    • 忽逢纤指弄鸣弦:突显了偶然的美好,仿佛是命运的安排。
    • 绵蛮巧啭花间舌:比喻音乐如花间鸟鸣,形象生动。
    • 呜咽交流冰下泉:进一步描绘音乐的柔美,像泉水般流畅。
    • 常谓此声今已绝:自言自语,感叹音乐的稀缺。
    • 问渠从小自谁传:对传统文化的追溯,表现出对传承的渴望。
    • 樽前笑我闻弹罢:在朋友的笑声中,流露出无奈和自嘲。
    • 白发萧然涕泫然:揭示了老年的无奈与感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筝声比作鸟鸣和泉水,生动形象。
    • 对仗:如“绵蛮巧啭”与“呜咽交流”,增强了韵律感。
    • 反问:通过问句引发思考,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音乐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人生经历的反思。

意象分析:

  • :象征着音乐的美好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 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沧桑。
  • 酒樽:代表着朋友间的欢聚与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欧阳修在诗中提到了多少年没有听到筝声?

    • A. 十年
    • B. 二十年
    • C. 三十年
  2. 诗中用来形容筝声的比喻是?

    • A. 海浪
    • B. 鸟鸣
    • C. 雷声
  3.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 A. 欢乐
    • B. 感伤
    • C. 激昂

答案:

  1. B. 二十年
  2. B. 鸟鸣
  3. B. 感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李留后家闻筝坐上作》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涉及了音乐的主题,反映了音乐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欧阳修更注重音乐带来的怀旧情感,而白居易则通过音乐表现人生的苦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欧阳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