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帖子·温成合四首》

时间: 2025-01-06 14:31:20

香黍筒为棕,灵苗艾作人。

芳音邈已远,节物自常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黍筒为棕,灵苗艾作人。芳音邈已远,节物自常新。

白话文翻译:

香甜的糯米包成的粽子,灵芝和艾草做成的香人。芬芳的歌声早已远去,节日的物品依然常新。

注释:

  • 香黍筒:指用香糯米制成的粽子,筒状的形状。
  • 灵苗:指灵芝、艾草等草本植物,寓意健康与祝福。
  • 芳音:指节日的歌声,通常与传统习俗和祝福相关。
  • 邈已远:形容那些歌声已经很远,表达时间的流逝。
  • 节物自常新:节日的物品(如粽子、艾草)依然保持着新的气息。

典故解析: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纪念屈原的同时也有驱邪避疫的习俗。诗中提到的艾草和粽子正是端午节的代表物,表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灵芝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增加了节日的吉祥意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以诗、文、词三方面皆有成就,尤其在散文方面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端午节,体现了节日的传统习俗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节日中感受到的浓厚氛围与时间的流逝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传统和亲情的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描绘了节日的氛围与传统习俗。开头的“香黍筒为棕”,通过形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粽子的香甜,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接下来的“灵苗艾作人”,则将艾草与灵芝与人联系起来,表现出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节日的重视。

“芳音邈已远”一句,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随着时间流逝,传统的歌声和欢笑也逐渐远去。最后一句“节物自常新”,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表达了尽管时间在变化,但节日的物品依然保持着新鲜感,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延续。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时间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香黍筒为棕:通过“香黍”的描写,构建出浓厚的节日气氛,暗示粽子的美味与端午节的传统。
    • 灵苗艾作人:这里的“灵苗”与“艾”象征着健康与保佑,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芳音邈已远: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传统的声音与欢乐似乎都已远去,带有一丝惆怅。
    • 节物自常新:尽管时光流逝,节日的物品仍然焕发着生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粽子比作香黍筒,形象而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音乐感与节奏感。
    • 拟人:赋予节日物品以生命,使其充满情感。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珍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传统的传承。

意象分析:

  • 香黍筒:象征着节日的美味与人们对团圆的期待。
  • 灵苗艾:代表着健康与长寿,体现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 芳音:传达了传统歌声的美与节日的欢乐。
  • 节物: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香黍筒为棕”中的“棕”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木
    B. 粽子
    C. 传统节日

  2. 诗中提到的“灵苗”主要指哪些植物? A. 玫瑰
    B. 艾草与灵芝
    C. 竹子

  3. “芳音邈已远”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惆怅
    C. 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端午帖子》与屈原的《离骚》都反映了对节日的重视与情感表达,但欧阳修的诗更侧重于生活的细腻描绘,而屈原则更多表现个人的情感冲突与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诗经》

通过以上的详细分析,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端午帖子·温成合四首》的诗意及其文化背景,感受到诗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