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暑正三伏,雨来俄九秋。寒声入檐户,爽气袭巾褠。山色凝深黛,溪流战怒蚪。身轻更何苦,处处可闲游。
白话文翻译:
当前正值三伏天,突如其来的大雨带来了九月的秋意。寒冷的声音透过屋檐传来,清爽的气息袭来,让人感到舒适。山色如同深黛般凝重,溪水奔流,仿佛在与水中的小蛙争斗。此时此刻,身心轻松,又有什么苦呢?到处都可以游玩。
注释:
- 三伏:指一年中最热的三十天,通常是在夏季。
- 俄:表示突然、迅速。
- 寒声:指冷风的声音。
- 巾褠:指头巾和衣服。
- 凝深黛:形容山色深沉如黛。
- 战怒蚪:形容溪流奔涌,激起蛙声。
典故解析:
“九秋”指的是农历九月,象征着秋天的开始。诗中通过对比夏秋的变化,表现自然界的无常与诗人的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诗人、爱国者。其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曾多次参与政治和军事活动,创作了大量诗歌,内容多涉及家国情怀、自然风光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立秋前,正值三伏的酷暑与即将到来的凉爽交替之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受和对生活的悠闲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以及对生活的满足。开头两句“天暑正三伏,雨来俄九秋”以时序推进,展现出秋雨的突然来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出夏秋之间的差异。接着用“寒声入檐户,爽气袭巾褠”描绘了雨后清新的气息和凉爽的感觉,给人以舒适的体验。山色和溪流的描绘则显示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山色的“凝深黛”让人感受到山的厚重与深远,而“溪流战怒蚪”则以生动的描写展现出溪水的活力和生机。
最后两句“身轻更何苦,处处可闲游”展现了诗人心境的转变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表达了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陆游内心深处的淡然与自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暑正三伏:描绘夏季炎热的气候。
- 雨来俄九秋:大雨来临,仿佛秋天已经到来。
- 寒声入檐户:透过屋檐传来寒冷的声音,感受到秋意。
- 爽气袭巾褠:清凉的空气袭来,让人感到舒适。
- 山色凝深黛:山的颜色深沉如黛,展现出自然的美。
- 溪流战怒蚪:溪水奔流,仿佛与小蛙争斗,表现出活力。
- 身轻更何苦:身心轻松,生活中无须感到苦恼。
- 处处可闲游:到处都可以游玩,享受生活的愉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寒声入檐户,爽气袭巾褠”,形成工整的对称。
- 比喻:如“山色凝深黛”,将山色比作深黛,生动形象。
- 拟人:如“溪流战怒蚪”,赋予溪流以动作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诗人的感受,表现了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以及生活的悠闲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乐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清新与变化。
- 山:象征着稳重与永恒。
- 溪流:象征着生命力与活力。
- 寒声: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与内心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暑正三伏”指的是哪个季节?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寒声入檐户”中的“寒声”主要描述什么?
- A. 风的声音
- B. 雨的声音
- C. 秋天的声音
-
诗中提到的“身轻更何苦”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苦恼
- B. 悠闲
- C. 忧伤
答案:
- B. 夏季
- A. 风的声音
- B. 悠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的诗作,描绘秋天的夜景与思乡之情。
- 《秋夕寄友》:白居易的诗作,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秋天的感悟。
诗词对比:
- 陆游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描写自然时,陆游多用细腻的描绘,李白则常用豪放的情感表达。陆游的《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注重对季节变化的感受,后者则强调孤独与自由。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