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苦有怀子由弟二首》
时间: 2025-01-01 16:06: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苦有怀子由弟二首
西来烟障塞空虚,洒遍秋田雨不如。
新法清平那有此,老身穷苦自招渠。
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寄书。
自笑迂疏皆此类,区区犹欲理蝗馀。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黄。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従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西边的烟雾遮蔽了空虚的天空,洒落在秋田的雨水却远不如这般。
新的法令和清平之治又哪能有这样的景象,老身的困苦都是自招的。
无人可以诉说这乌鸦衔肉的悲苦,想念弟弟却难以通过狗儿寄书。
自己一笑,觉得这样的迂腐都算是这个样子,竟然还想理清那蝗虫的余孽。
第二首:
霜风渐渐要在重阳时节到来,溪边的野菊黄灿灿地盛开。
久违的山行让我感到疲惫,但仍能在村里醉酒,尽情舞蹈。
独自一人在林下,梦中依然美好,回首人间的忧患却是漫长。
马被杀,车被毁,从此一切都逝去,孩子,你又在哪里问我行藏?
注释
- 乌衔肉:指乌鸦衔着肉,象征饥荒或困苦的生活。
- 新法清平:指的是新的政策与治国之道。
- 淋浪:意为在水中嬉戏、尽情玩乐。
-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苏轼的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背景是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生活困苦的时期,诗中流露出对弟弟的思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
诗歌鉴赏
苏轼的《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苦有怀子由弟二首》展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思考与情感抒发。首首诗中,烟障和空虚的描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自己内心孤寂的反映。诗人通过“洒遍秋田雨不如”来表现对新法政策的失望,以及对自我困境的自责,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
在第二首中,霜风与黄菊的对比,呈现出秋季的萧瑟与生命的韧性。尽管身处困境,诗人仍然能在村中醉酒、舞蹈,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抗争。最后“杀马毁车”的意象,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无法挽回的时光,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更显得深沉而无奈。
整首诗在悲苦中透出一丝幽默和自嘲,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来烟障塞空虚:烟雾从西方而来,遮蔽了空旷的天空。
- 洒遍秋田雨不如:洒落在秋天的田地上,雨水却不及此景的凄凉。
- 新法清平那有此:新的政策与清平的治理又怎能带来这样的境遇呢?
- 老身穷苦自招渠:老身所遭受的困苦,完全是自己招来的。
- 无人可诉乌衔肉:没有人可以诉说自己像乌鸦衔肉般的苦恼。
- 忆弟难凭犬寄书:想念弟弟,却难以通过狗寄送书信。
- 自笑迂疏皆此类:自己一笑,觉得这种迂腐的心态都是如此。
- 区区犹欲理蝗馀:即便如此,仍然想要理清蝗虫的余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乌衔肉”比喻生活的苦涩。
- 对仗:如“杀马毁车”与“子来何处”形成对比,突出生活的无常。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对自我处境的反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障:象征着生活的困扰和迷雾。
- 秋田:象征着丰收与凋零的对比,暗示生活的无常。
- 霜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寒冷的现实。
- 野菊:代表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喜悦
- B. 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个人困境的反思
- C.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乌衔肉”象征什么?
- A. 丰收的喜悦
- B. 生活的困苦
- C. 家庭的温暖
-
“杀马毁车”意指什么?
- A. 生活的繁忙
- B. 生活的无常与损失
- C. 旅行的乐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事和个人困境的感慨。
- 李白的《将进酒》,体现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捕蝗至浮云岭》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但苏轼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命运与责任。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