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见过者既去喟然有作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2 04:05:55

鬓毛俱白尽,事不补秋毫。

去死今无几,归耕何足高。

已如陶止酒,徒劝屈餔糟。

惟有沧溟去,扬帆观雪涛。

意思解释

客有见过者既去喟然有作二首 其一

作者: 陆游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鬓毛俱白尽,事不补秋毫。
去死今无几,归耕何足高。
已如陶止酒,徒劝屈餔糟。
惟有沧溟去,扬帆观雪涛。

白话文翻译:

鬓发已经全白,往事再也无法弥补。
离死的日子不多,返回田园又有什么意义?
我已经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徒然劝我饮酒吃饭。
只愿乘着船去大海,去欣赏那雪白的浪涛。

注释:

  • 鬓毛:指两侧的头发,这里指白发。
  • 秋毫:指鸟类的细小羽毛,常用来比喻微小之事。
  • 归耕:回到田园耕作。
  • :指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隐居田园著称。
  • 屈餔糟:屈意去吃粽子,意指随意享乐。
  • 沧溟:指大海。
  • 扬帆:指乘船出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以豪放和爱国的情怀著称。他的诗歌涵盖了人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在经历了许多国家动荡和个人挫折后,陆游对人生的态度愈发沉重,诗中抒发了对逝去青春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白发、死亡、归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老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鬓毛俱白尽,事不补秋毫”,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衰老和过往的感慨,仿佛在提醒读者,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接着,诗人提到“去死今无几”,将死亡与老去的现实相结合,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与接受。

而“归耕何足高”,则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淡然态度,似乎在说,归隐于田园又能改变什么呢?最后两句“惟有沧溟去,扬帆观雪涛”,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壮阔景象的向往,尽管身处人生的低谷,心中仍希望能借船出海,去感受大自然的广阔与无垠。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对个人境遇的反思,又有对自然的向往,是陆游晚年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鬓毛俱白尽:描绘了诗人晚年白发苍苍的形象,暗示时间的无情。
  2. 事不补秋毫:感叹过去的事情再也无法挽回,尽显无奈。
  3. 去死今无几:直面死亡,提醒自己生命已不多。
  4. 归耕何足高:对隐居生活的质疑,反映对世俗的无奈。
  5. 已如陶止酒:提及陶渊明,暗示自己选择隐退。
  6. 徒劝屈餔糟:对饮酒生活的无奈,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7. 惟有沧溟去:表达出对未来的憧憬,向往自由的生活。
  8. 扬帆观雪涛:展现了对大自然的向往,渴望寻求心灵的解放。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将“归耕”与“陶渊明”相提并论,营造出一种归隐的理想。
  • 象征:大海与雪涛象征着自由与广阔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对死亡的直面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淡然态度,最终转向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鬓白:象征衰老和岁月的流逝。
  • 秋毫:象征微小的遗憾与无法弥补的过往。
  • 归耕:象征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淡泊。
  • 沧溟:象征广阔与自由的理想境界。
  • 雪涛:象征自然的壮丽与无穷的可能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鬓毛俱白尽”的意思是什么?
    A. 年轻
    B. 衰老
    C. 忧愁
    D. 快乐

  2. “归耕何足高”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B. 对隐居生活的怀疑
    C. 对城市生活的喜爱
    D. 对朋友的思念

  3. “扬帆观雪涛”的意象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自由与追求理想
    C. 归隐田园
    D. 对过往的怀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陆游与陶渊明的隐居思想:两者均向往田园生活,但陆游的诗中更显人生无奈,陶渊明则明显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的追求。

参考资料:

  • 《陆游诗全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