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过润陂桥三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历览溪中有底鸣,
萧然芦叶蓼花汀。
元来轿顶鸣鸣响,
将谓风声是鴈声。
白话文翻译:
在溪水中细听,水底发出微微的鸣声,
岸边朦胧的芦苇和蓼花随风摇曳。
原来轿子顶上发出的鸣响,
我还以为是风声,竟误以为是雁鸣。
注释:
- 历览:细心观察或聆听。
- 鸣:响声,通常指鸟鸣或水声。
- 萧然:形容清幽、冷淡的样子。
- 蓼花:蓼草的花,生长在水边,常与芦苇交生。
- 轿顶:轿子的顶端。
- 鸣鸣响:叠词,表示声音的持续与细微。
- 将谓:将要认为,意为“以为”。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质朴无华见称,常常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过润陂桥三首》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个人的心境与社会的变化。诗中展现的自然之美,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的声响和景色,体现了杨万里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开篇“历览溪中有底鸣”,以细腻的听觉感受引入,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接着对芦苇和蓼花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清幽的氛围,营造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景象。
最后两句的转折,意外地将轿声与风声混淆,反映出诗人在繁忙生活中对自然声音的敏感与误解,既有幽默感,也透露出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全诗通过简单的自然描写,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纷扰世俗中的一丝宁静,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历览溪中有底鸣:细致地观察溪水底部的声音,表现出诗人对细节的关注。
- 萧然芦叶蓼花汀:描写岸边的芦苇和蓼花,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元来轿顶鸣鸣响:揭示轿子上的响声,暗示生活中的喧嚣。
- 将谓风声是鴈声:诗人在喧闹中误认为是风声,反映出人对自然声音的错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声响比作风声和雁声,增强了声音的层次感。
- 拟人:芦叶和蓼花似乎在与风对话,增添了生命气息。
- 对仗:形式上有一定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感悟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 芦叶、蓼花: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体现生机与和谐。
- 轿顶:象征日常生活的繁忙与琐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轿顶”发出的声音被误认为是什么声响? A. 风声
B. 雁声
C. 水声
D. 鸟鸣 -
“萧然”一词在诗中主要形容什么? A. 热闹
B. 寂静
C. 美丽
D. 喧闹 -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绘自然,表达归隐的情怀。
- 王维《鹿柴》: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优美。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带有对自然的感悟,但杜甫的诗更集中于社会政治的反思,而杨万里的诗则更偏向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心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杨万里的多首诗作及其生平。
- 《古诗文网》:提供古诗的详细注释和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