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李君寄驯鹇俄殪野狸信至燕哀以三曲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2:41: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建阳李君寄驯鹇俄殪野狸信至燕哀以三曲 其一
作者:徐渭
鱼鸟寻盟未许同,
冥栖谁复伴龙钟。
荒栏取食曾呼掌,
绣尾回霜罢扫笼。
老去逢愁消不易,
秋来见月放成空。
定知此夜魂游处,
多在武夷山水中。
白话文翻译
鱼和鸟的约定还未成,就已经不再相伴。
在幽暗的深渊中,谁还会陪伴着我这个老者呢?
在荒凉的栏杆旁,我曾呼唤着手掌来取食,
绣尾鸟在霜降时,已不再打理自己的笼子。
年纪渐长,遇到忧愁难以消散,
秋天来临,月亮在我的眼前,变得空荡荡的。
我知道今晚的梦游之地,
多半是在武夷山水之间。
注释
- 寻盟:寻求盟约,指鱼鸟之间的约定。
- 冥栖:在深邃的地方栖息,暗指孤独。
- 龙钟:指年老体弱,形容人的状态。
- 荒栏:荒凉的栏杆,意指环境的萧条。
- 绣尾:指绣尾鸟,象征美丽却又孤独的生物。
- 罢扫笼:停止打理自己的居所,隐喻对生活的放弃。
- 逢愁:遭遇忧愁。
- 见月放成空:看到月亮却感到空虚,意味着内心的孤寂。
- 魂游:灵魂游荡,意指梦境或思绪的游离。
- 武夷山水中:指武夷山的美丽自然景观,象征着归属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年-1593年),字子才,号文长,晚号青藤山人,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诗风豪放、清新,表现了强烈的个性和情感。徐渭在诗歌中常常融入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反映出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万历年间,正值徐渭人生的晚期,他经历了许多波折与困苦,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愁苦。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他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与思绪,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归属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鱼鸟的孤独和失落为引子,勾勒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诗中前两句“鱼鸟寻盟未许同,冥栖谁复伴龙钟”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孤独感,言外之意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诗人通过对鱼鸟的描绘,反映出自己在生活中难以寻求共鸣的无奈与失落。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荒栏取食曾呼掌,绣尾回霜罢扫笼。”这两句通过对动物生活状态的描绘,象征了诗人自己生活的无助与疲惫。而“老去逢愁消不易,秋来见月放成空”则直接表露出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感慨,随着岁月的流逝,忧愁愈加沉重,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却又显得空虚无物。
最后两句“定知此夜魂游处,多在武夷山水中”则是对归属感的渴望,武夷山水象征着诗人心灵的归宿,充满了对自然的向往与敬畏。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徐渭个人情感的独特表达,也反映出他对人生、自然与孤独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鱼鸟寻盟未许同:鱼和鸟之间的约定还未成,暗示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困难。
- 冥栖谁复伴龙钟:在深邃的地方栖息,谁能陪伴我这个年老体弱的人?
- 荒栏取食曾呼掌:在荒凉的地方,我曾试图呼唤来获取食物,象征生活的艰辛。
- 绣尾回霜罢扫笼:绣尾鸟在霜降后停止了对笼子的打理,暗喻对生活的放弃。
- 老去逢愁消不易:随着年纪的增长,遇到的忧愁难以消散。
- 秋来见月放成空:秋天来临,看到月亮却感到内心的空虚。
- 定知此夜魂游处:我知道今夜我的灵魂游荡之地。
- 多在武夷山水中:多半是在我心中向往的武夷山水之间。
修辞手法
- 比喻:鱼鸟之间的关系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孤独。
- 拟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忧愁的深刻体验,通过描绘自然与动物的状态,反映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对归属的渴望。诗人以武夷山水作为梦中的归宿,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与依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鱼鸟:象征孤独与失去的友谊。
- 荒栏:代表生活的困境与无奈。
- 绣尾:象征美丽的事物被现实所困扰。
- 月亮:象征孤独、空虚的情感。
- 武夷山水:象征心灵的归宿与理想的栖息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绣尾”指代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花
C. 一种水
D. 一种鱼 -
填空题:诗人通过对____的描绘,反映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
判断题:诗中“秋来见月放成空”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的满满希望。(对/错)
答案
- A
- 自然景象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同样表达了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 by 杜甫:通过自然景观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鱼我所欲也》 by 荀子:同样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更侧重于理性思考。
- 《秋夕》 by 杜甫:同样描绘了秋天的孤寂,但侧重于社会环境的影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徐渭与明代文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