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某之太仓》
时间: 2025-01-19 16:46: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某之太仓
吴中曾客几经年,此去书帷得主贤。
潮认旧人频到岸,燕穿新柳特迎船。
芦芽白白河豚上,梅雨昏昏海国眠。
应忆越山笼鹤在,长于月出叫孤圆。
白话文翻译:
在吴中我曾做客已多年,这次出发写信给贤良的主人。
潮水辨认旧友频繁地靠岸,燕子在新柳间穿梭特别迎接船只。
芦苇芽白白地映在河豚上,梅雨昏昏沉沉地让海国沉睡。
想必想念越山上栖息的鹤,在月出时孤独地鸣叫。
注释:
- 吴中:指的是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历史上是文化繁荣之地。
- 书帷:信笺,书信的意思。
- 潮认:潮水识别,意在表明潮水带来的熟悉感。
- 芦芽:指芦苇的嫩芽,象征春天的生机。
- 河豚:一种鱼类,这里可能是指水中的景象。
- 梅雨:指梅雨季节,通常是指每年初夏的降雨。
- 越山:指的是越地的山脉,象征着遥远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晚号蕉庵,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情感,富有哲理性和社会批判精神。徐渭在艺术上追求自由与创新,尤其在诗词、绘画上成就斐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徐渭在吴中生活期间,表达了他对朋友的送别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流露出浓厚的乡愁,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送某之太仓》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的开头“吴中曾客几经年”点明了作者与友人相识的悠久经历,暗示着离别的不舍。接下来的“此去书帷得主贤”则传递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与期盼。
诗的中段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展示了吴中的美丽风光。“潮认旧人频到岸,燕穿新柳特迎船”,一方面使读者感受到时光流逝与旧友重聚的温馨,另一方面用燕子和柳树的意象增添了春天的气息,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芦芽白白河豚上,梅雨昏昏海国眠”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细腻的观察,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图景,营造出一种温柔而惬意的氛围。
最后两句“应忆越山笼鹤在,长于月出叫孤圆”则是诗人对故乡的追忆和对孤独的感慨。越山的鹤象征着自由与高远,月出时的孤鸣则唤起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孤独的深刻反思。整首诗在送别之际,既有对友人的祝福,又有对自然的赞美,更为深刻地揭示了人对故乡和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中曾客几经年:在吴中我曾经做客多年,表明与朋友的深厚情谊。
- 此去书帷得主贤:这次出行写信给贤良的主人,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
- 潮认旧人频到岸:潮水的变化间接表明朋友的到来,描绘一种归属感。
- 燕穿新柳特迎船:燕子在新柳间飞舞,象征生机,迎接归来的船只。
- 芦芽白白河豚上:芦苇嫩芽映衬河豚,描绘春天的气息。
- 梅雨昏昏海国眠:梅雨季节的沉闷氛围,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入感受。
- 应忆越山笼鹤在:想必会忆起越山上栖息的鹤,象征对故乡的思念。
- 长于月出叫孤圆:在月出时鹤的孤鸣,反映出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潮认旧人”将潮水与人际关系进行了类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如“燕穿新柳”赋予燕子生命,体现出自然的灵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友情的重视,展现出浓厚的乡愁与对人情的感悟。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中:代表文化与情谊的故地。
- 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燕子: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归属感。
- 芦芽:象征希望与自然的复苏。
- 越山:象征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中”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苏
- B. 浙江
- C. 安徽
-
“此去书帷得主贤”中的“书帷”指的是什么?
- A. 书信
- B. 书法
- C. 书籍
-
诗中“梅雨”指的是哪个季节的雨水?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答案:
- A. 江苏
- A. 书信
- B. 夏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具有深刻的情感。
- 李白《送友人》:与《送某之太仓》在表达送别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的情绪。
以上诗作同样通过自然景象与人际关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情、故乡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