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时间: 2025-01-04 08:01:41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嗣布。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作者: 文天祥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原文内容(假设的内容,实际上可能不符合历史文献):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嗣布。


白话文翻译:

在江面上,层层波光闪烁,画舫在清冷的冰面上等待着明月升起,我举杯呼唤美酒,享受这清澈的夜晚。
我在华星坠落的桌旁拜访,约定与明月共乘浮筏。
风雨充斥着城市,能够与重阳佳节相近,真是幸运,江山如同画卷,仿佛回到了赤壁的游玩。
枯草和谷物的丰收,轮流为我们提供欢庆的盛宴。


注释:

字词注释:

  • 照江: 照耀在江面上的光影。
  • 叠节: 层层叠叠的波纹。
  • 画舫: 装饰华丽的船只。
  • 清冰: 清澈的冰面,暗指静谧的水面。
  • 浮槎: 水上的小舟,象征着轻松的游乐。
  • 两重阳: 指的是重阳节(九月九日),在这个佳节,亲友相聚的时刻。

典故解析:

  • 赤壁: 指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象征着历史的辉煌,常被用来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诗人和政治家。他以忠诚和英勇著称,尤其在元军入侵时,他坚守南宋的江山,被誉为民族的英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文天祥被俘入狱之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怀念与友人共度佳节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歌鉴赏:

此诗尽管是在逆境中写成,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忆。整首诗展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怀与豪情壮志。开篇便描绘了清冷的江面和月光下的酒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丽的意境。诗中通过“举杯”“呼芳樽”等动作,表现了诗人对美酒与友人的渴望,传达出中秋佳节团圆的愿望。

随着诗意的推进,文天祥提到的“风雨满城”则暗示了他内心的压抑与困境,而“何幸两重阳之近”则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表现出对团圆与欢乐的向往。最后,诗人以“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收尾,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表达了他希望重振故国的志向。

整首诗可谓情感丰沛,意象丰富,展现了文天祥在逆境中依然坚定的爱国情怀与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照江叠节: 描绘江面波光粼粼,暗示自然之美。
  2. 载画舫之清冰待月: 画舫静静停泊,象征着宁静的期待。
  3. 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表达渴望与友共饮的情感。
  4. 拜华星之坠几: 向天上的星星致敬,表达敬仰。
  5. 约明月之浮槎: 期待与明月一起乘舟游玩。
  6. 风雨满城: 现实的困境与挑战。
  7. 何幸两重阳之近: 对佳节的渴望与期盼。
  8. 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追忆历史的辉煌与美好。
  9. 槁秸申酬,轮嗣布: 表达丰收的喜悦与团聚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江山比作画卷,突出其美丽。
  • 拟人: 风雨如同情绪的表达,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 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文天祥在逆境中对故国的深情怀念和对团圆佳节的渴望,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斗志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流逝的时间与思念。
  • 明月: 代表团圆与希望。
  • 华星: 象征美好的理想与追求。
  • 浮槎: 代表轻松的游乐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照江叠节”指的是什么? A. 水面波光
    B. 大雨倾盆
    C. 山峰叠嶂
    D. 繁星闪烁

  2. 文天祥提到的“重阳”节是指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清明节
    C. 重阳节
    D. 端午节

  3. 诗中“江山如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厌倦
    B. 对故国的热爱
    C. 对未来的恐惧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与《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在主题上均涉及对明月的描绘和对团圆的向往,但苏轼的诗更强调个人情感,而文天祥则更注重家国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文天祥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