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赵道夫待制放鱼之作》
时间: 2025-01-01 17:42: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赵道夫待制放鱼之作
李弥逊
出门忽见鲤城市,
脱尔宁捐一粒赀。
就使烹鲜真可口,
谁能结网更临池。
斜风送浪回赪尾,
浅水平沙走素鳍。
勿谓寰中底么魔,
三生恩怨不能欺。
白话文翻译:
出门时我意外地看到了鲤鱼在城市中游动,
难道你愿意为了这条鱼而放弃一颗铜钱吗?
就算把新鲜的鱼烹饪出来也确实可口,
但谁能再在池塘边撒网捕捉呢?
斜风轻轻送来波浪,鲤鱼的红尾在水中回转,
水面平静,沙底上鱼鳍轻快游动。
不要说这世界上有怎样的魔法,
三生三世的恩怨纠葛是无法欺骗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鲤城市:鲤鱼在城市中游动,可能暗指城市的繁华与自然的结合。
- 赀:指铜钱,表示金钱的价值。
- 烹鲜:指烹饪新鲜的食物,形容其美味。
- 结网:指撒网捕鱼,形象地表达捕鱼的动作。
- 斜风送浪:描绘风带来的波浪,增加了动感。
- 寰中:指整个世界。
- 恩怨:形容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鲤鱼”,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好运与成就,特别是在高考中,鲤鱼更是象征着“鲤跃龙门”。而“三生恩怨”则引申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奈,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字仲明,号静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风格独特,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弥逊对赵道夫所作“放鱼”诗作的应和,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思考。放鱼一事引发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金钱与美味的矛盾情感,以及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次韵赵道夫待制放鱼之作》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开篇用“出门忽见鲤城市”引入,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隐含了对城市中自然之美的珍惜。第二句“脱尔宁捐一粒赀”则将金钱与自然的价值进行对比,展现了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描绘了斜风与波浪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自然的灵动与美丽。而“勿谓寰中底么魔”一句,深刻表达了人生的复杂与不可捉摸,三生三世的恩怨更是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哲理的思考,既有对人与自然的感慨,也有对生活真谛的探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出门看到意外之物,感受到生活的惊喜。
- 第二句:对金钱的抉择,体现了对自然价值的珍视。
- 第三句:即使烹饪美味,也无法替代自然之美。
- 第四句:捕鱼的无奈,突显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第五句:描绘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第六句:鱼的游动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第七句:哲学思考,揭示了生活的复杂性。
- 第八句: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无法轻易解脱。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斜风送浪”使自然生动鲜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人与自然、金钱与生活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视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鲤鱼:象征好运与成就。
- 金钱:代表物质与精神的矛盾。
- 波浪:象征自然的动荡与生命的流动。
- 恩怨:反映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李弥逊
C. 杜甫
D. 白居易 -
“勿谓寰中底么魔”表达了什么思想?
A. 生活的单纯
B. 人生的复杂
C. 自然的美丽
D. 对金钱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鲤鱼”象征了什么?
A. 美食
B. 好运
C. 财富
D. 自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弥逊的《次韵赵道夫待制放鱼之作》均有对自然的描写,但李白更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感,而李弥逊则结合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鉴赏》
- 《李弥逊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