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福州程进道止戈堂二首》

时间: 2024-12-29 21:08:00

不识威名擅汉廷,云仍今复见材卿。

万家桃李栽培盛,千里妖氛却扫清。

羽扇纶巾聊自适,风声鹤唳已魂惊。

向来雪锷橐藏地,賸筑诗坛按酒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识威名擅汉廷,
云仍今复见材卿。
万家桃李栽培盛,
千里妖氛却扫清。
羽扇纶巾聊自适,
风声鹤唳已魂惊。
向来雪锷橐藏地,
賸筑诗坛按酒兵。

白话文翻译

我不知道你在汉朝的威名有多么显赫,
如今却再次见到你的才华。
万家桃李盛开,培育着美好的后代,
千里之外的妖邪之气也已被驱散。
我手持羽扇,头戴纶巾,随意自在,
然而风声鹤唳,心中却难免惊恐。
往日积雪的刀锋隐藏的地方,
如今却只能在酒杯中,继续筑建我的诗坛。

注释

  1. 威名擅汉廷:指在汉朝时期声名显赫的人物。
  2. 材卿:指有才华的卿士。
  3. 桃李:常指学生或后辈,桃李盛开比喻人才辈出。
  4. 妖氛:指邪恶的气氛或邪恶的势力。
  5. 羽扇纶巾:古代文人雅士的装束,象征风雅自在。
  6. 风声鹤唳:指危机四伏,令人心惊。
  7. 雪锷:指隐藏的刀锋,象征危险。
  8. 诗坛按酒兵:指在诗坛上饮酒作诗,寓意平和与创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歌作品流传较广,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注。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社会的盛况与个人的忧虑,反映了对人才与社会安定的渴望,以及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诗歌鉴赏

李弥逊的《寄题福州程进道止戈堂二首》以其清新脱俗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首句“不识威名擅汉廷”,即开篇直指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才华的渴望。接下来的“万家桃李栽培盛”,则转向当下,描绘了人才辈出的繁荣景象,寓意希望与生机。

然而,随着“千里妖氛却扫清”,诗人又带出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反映出妖邪势力的存在。在“羽扇纶巾聊自适”中,诗人试图寻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但“风声鹤唳已魂惊”的句子又突显出他内心的挣扎与不安,似乎在提醒自己,虽有表面的风雅,内心却难以平静。

最后两句“向来雪锷橐藏地,賸筑诗坛按酒兵”,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思考与反省。诗人在酒中找到了一种释怀的方式,但也暗示了对历史的深沉思索与对诗歌的执着追求。这首诗通过对比与反复,揭示了个体与历史、安宁与动荡之间的复杂关系,给人以警醒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识威名擅汉廷:表达诗人对历史人物威名的陌生感,暗示时代变迁。
  • 云仍今复见材卿:虽然不熟悉历史,但在当下仍能见到才子,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 万家桃李栽培盛:描绘出一种繁荣的景象,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千里妖氛却扫清:暗示社会的动荡与邪恶势力的存在,表现出忧虑。
  • 羽扇纶巾聊自适:诗人渴望过上风雅自在的生活。
  • 风声鹤唳已魂惊:尽管表面自适,内心依然感到不安。
  • 向来雪锷橐藏地:提到历史的危险与不安。
  • 賸筑诗坛按酒兵:诗人希望通过诗歌与酒来释怀与表达。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家桃李”与“千里妖氛”,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桃李”比喻人才,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 拟人:将“风声鹤唳”拟人化,表现出内心的恐惧。

主题思想

全诗探讨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与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桃李:象征人才与希望,寓意教育与成长。
  • 妖氛:代表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反映出诗人对安全与安宁的渴求。
  • 羽扇纶巾:传统文人形象,象征追求风雅与自在的生活。
  • 雪锷:隐喻危险,表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与警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桃李”是用来比喻什么? A. 美丽的花朵
    B. 人才与希望
    C. 诗人的心情

  2. “风声鹤唳”形容了诗人怎样的状态? A. 平静
    B. 感到惊恐
    C. 高兴

  3. 诗中的“妖氛”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气氛
    B. 邪恶的势力
    C. 和谐的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春望》
  2.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寄题福州程进道止戈堂二首》和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关切与对人才的渴望,但李弥逊更侧重于个人的内心挣扎,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的苦难。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
  3. 《李弥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