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仪真呈张使君》

时间: 2025-01-17 09:19:41

江淮冠盖闹如林,求一己知何处寻。

风月欲谈嫌许事,山川不险似人心。

使君德量发天远,举子科名自陆沉。

秋气未悲先泪下,黄花虽好不曾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游仪真呈张使君
作者: 刘过 〔宋代〕

江淮冠盖闹如林,
求一己知何处寻。
风月欲谈嫌许事,
山川不险似人心。
使君德量发天远,
举子科名自陆沉。
秋气未悲先泪下,
黄花虽好不曾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江淮地区游玩时的感受。江淮的繁华热闹,就像林木般密集,却让我感到迷茫,不知该向何处寻求内心的宁静。即使风月美好,我却觉得没有想说的事;山川虽不险峻,但人心却复杂难测。张使君的德行和气量,宛如天际般遥远,而那些求取功名的举子们却在科举中沉浮。秋天的气息尚未使我悲伤,眼泪却先流下,尽管黄花美丽,但我却没有把它插在头上。

注释:

  • 江淮:指长江与淮河流域,历史上是经济文化繁荣的地区。
  • 冠盖:指车马的盖子,象征富贵与繁华。
  • 风月:指自然景色,象征情感与思绪。
  • 使君:指张使君,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尊敬的人物。
  • 举子: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
  • 陆沉:比喻落选或沉沦。
  • 黄花:指菊花,象征高洁与坚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字景文,号白沙,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自然和社会风貌,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过游历江淮期间,诗中反映了对繁华与内心孤独的思考,表达了对人性复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繁华世界的迷茫和对人心复杂的无奈。开篇以“江淮冠盖闹如林”描绘了江淮地区的繁华景象,这种热闹与喧嚣令诗人感到孤独与迷茫,接着“求一己知何处寻”则流露出内心的焦虑与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诗人将自然的美好与人心的复杂进行了对比,认为即使在美丽的风月之下,人心的险恶与复杂依然存在。

“使君德量发天远,举子科名自陆沉”中,诗人对张使君的赞美与对科举制度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失望。最后,秋天的气息带来的不是忧伤,而是眼泪的流下,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与失落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淮冠盖闹如林:描绘江淮地区的繁华景象,车马如林,热闹非凡。
  2. 求一己知何处寻:诗人感到迷茫,不知该向何处寻找内心的宁静。
  3. 风月欲谈嫌许事:即使自然景色美好,诗人却觉得无话可谈,心情沉重。
  4. 山川不险似人心:山川虽不险峻,但人心却复杂、险恶。
  5. 使君德量发天远:赞美张使君的德行和气量,如天际般广阔。
  6. 举子科名自陆沉:指那些求取功名的举子们在科举中沉浮,遭遇困境。
  7. 秋气未悲先泪下:秋天还未使我感到悲伤,眼泪却已经流下。
  8. 黄花虽好不曾簪:虽然菊花美丽,但我却没有将其插在头上,表现内心的失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繁华与内心孤独的对比,增强情感的深度。
  • 比喻:将张使君的德行比作遥远的天际,传达其高尚品质。
  • 拟人:风月与人心的交流,表现自然与情感的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繁华世界的迷茫、对人心复杂的感慨,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失落。通过自然景色与人性深刻的对比,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江淮:象征繁华与热闹,反映社会的浮华。
  • 风月:象征自然之美,代表内心的情感。
  • 山川:表现自然与人心的对比,揭示人性的复杂。
  • 黄花:象征高洁与美好,表达诗人内心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江淮”指的是哪个地区?
    A. 黄河流域
    B. 长江与淮河流域
    C. 西北地区
    答案: B

  2. “使君德量发天远”中的“使君”是指谁?
    A. 诗人
    B. 张使君
    C. 举子
    答案: B

  3. 诗中提到的“黄花”指的是什么花?
    A. 玫瑰
    B. 菊花
    C. 桃花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的作品,描绘秋天的感受与情感。
  • 《登高》:王之涣的诗,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再游仪真》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均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对人性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与《再游仪真》在情感表达上虽不同,但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的作品集。
  • 《古典诗词鉴赏》:分析古典诗词的技巧与风格的书籍。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探讨两位诗人作品的异同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