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章靖冯公哀词 宋祁 〔宋代〕 读易三编断,当朝万事知。 由来不语怪,何意遂无儿。 酒德欢长绝,书林藁尚遗。 异时逢玉尺,方为阮咸悲。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冯公精读《易经》三遍,对当朝事务了如指掌。他从不谈论怪异之事,却意外地没有子嗣。他的酒德和欢乐已成绝响,但在书林中仍留有他的遗稿。将来若有人能评价他的才华,那时人们才会真正为阮咸的悲痛感到悲伤。
注释: 字词注释:
- 读易三编断:指冯公精读《易经》三遍,深得其精髓。
- 当朝万事知:对当代的政治和社会事务非常了解。
- 由来不语怪:从不谈论怪异或超自然的事情。
- 何意遂无儿:意外地没有子嗣。
- 酒德欢长绝:他的酒德和欢乐已经成为过去。
- 书林藁尚遗:在书林中仍留有他的遗稿。
- 异时逢玉尺:将来若有人能评价他的才华。
- 方为阮咸悲:那时人们才会真正为阮咸的悲痛感到悲伤。
典故解析:
- 玉尺:比喻评价人才的标准。
- 阮咸: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因其才华横溢而闻名,此处用以比喻冯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这首诗是为哀悼冯公而作,表达了对冯公才华和品德的敬仰,以及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冯公去世后所作,诗人通过诗中对冯公的描述,表达了对冯公的深切哀悼和对他人生的评价。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冯公的生平事迹的简要回顾,展现了冯公的学识渊博和对世事的洞察力。诗中“读易三编断,当朝万事知”一句,既表现了冯公的学识,也暗示了他的政治智慧。而“由来不语怪,何意遂无儿”则透露出对冯公个人命运的同情。后两句“酒德欢长绝,书林藁尚遗”则是对冯公生前欢乐和学术成就的缅怀。最后两句“异时逢玉尺,方为阮咸悲”则是对冯公才华的肯定,以及对其不幸的深切哀悼。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充分展现了宋祁的文学才华和对冯公的敬仰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读易三编断,当朝万事知:冯公精读《易经》三遍,对当朝事务了如指掌。
- 由来不语怪,何意遂无儿:他从不谈论怪异之事,却意外地没有子嗣。
- 酒德欢长绝,书林藁尚遗:他的酒德和欢乐已成绝响,但在书林中仍留有他的遗稿。
- 异时逢玉尺,方为阮咸悲:将来若有人能评价他的才华,那时人们才会真正为阮咸的悲痛感到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玉尺”比喻评价人才的标准。
- 典故:使用“阮咸”的典故,比喻冯公的才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冯公的生平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冯公才华和品德的敬仰,以及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诗中既展现了冯公的学识和智慧,也透露出对其个人命运的同情,最终通过对冯公才华的肯定,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哀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读易三编断:学识的象征。
- 当朝万事知:智慧的象征。
- 酒德欢长绝:欢乐的象征。
- 书林藁尚遗:学术成就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冯公精读《易经》几遍? A. 一遍 B. 两遍 C. 三遍 D. 四遍
-
诗中提到的“玉尺”比喻什么? A. 评价人才的标准 B. 一种乐器 C. 一种工具 D. 一种武器
-
诗中提到的“阮咸”是谁? A. 冯公的儿子 B. 三国时期的文学家 C. 宋祁的朋友 D. 冯公的弟子
答案:
- C. 三遍
- A. 评价人才的标准
- B. 三国时期的文学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往事的回忆。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治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与宋祁的《章靖冯公哀词》:两者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往事的回忆,而宋祁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冯公的敬仰和哀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祁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宋祁的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宋祁的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