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翁灵舒游边》

时间: 2025-01-06 10:57:23

子向江淮去,应怀计策新。

但须先审已,然后可图人。

战野寒独力,边城草不春。

曹刘若无竞,闲却卧龙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翁灵舒游边 徐玑 〔宋代〕

子向江淮去,应怀计策新。 但须先审已,然后可图人。 战野寒独力,边城草不春。 曹刘若无竞,闲却卧龙身。

白话文翻译:

你将前往江淮之地,应当怀揣新的计策。 但首先必须审视自己,然后才能图谋他人。 在战场上独自面对寒冷,边城的草木不再生长。 如果曹操和刘备没有争斗,那么卧龙的身躯就可以闲下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翁灵舒。
  • 江淮:指江淮地区,古代战争频繁之地。
  • 计策新:新的策略或计划。
  • 审已:审视自己,指自我反省。
  • 图人:图谋他人,指策划对付他人。
  • 战野:战场。
  • 寒独力:独自面对寒冷,比喻在艰苦环境中独自奋斗。
  • 边城:边疆的城市。
  • 草不春:草木不再生长,比喻环境恶劣。
  • 曹刘:指曹操和刘备,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
  • 无竞:没有争斗。
  • 卧龙:指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因其隐居时被称为“卧龙”。

典故解析:

  • 曹刘若无竞:这里引用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的争斗,暗示如果没有这些争斗,诸葛亮(卧龙)就可以过上闲适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约1060-1120),字子美,号东篱,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这首诗是徐玑送别友人翁灵舒前往江淮地区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对其未来挑战的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江淮地区战事频繁,社会动荡。徐玑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翁灵舒的关心和期望,希望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审慎自省,制定明智的策略。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期望。首句“子向江淮去,应怀计策新”直接点明了友人的目的地和诗人对其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怀揣新的计策应对未知的挑战。接下来的“但须先审已,然后可图人”则强调了自我审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后两句通过对战场和边城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友人即将面临的艰苦环境,同时也暗示了友人需要独自面对这些困难。最后两句通过引用三国时期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未来命运的关切,希望他能够避免无谓的争斗,过上安宁的生活。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子向江淮去,应怀计策新。”:诗人直接点明友人的目的地和对其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怀揣新的计策应对未知的挑战。
  2. “但须先审已,然后可图人。”:强调自我审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
  3. “战野寒独力,边城草不春。”:通过对战场和边城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友人即将面临的艰苦环境,同时也暗示了友人需要独自面对这些困难。
  4. “曹刘若无竞,闲却卧龙身。”:通过引用三国时期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未来命运的关切,希望他能够避免无谓的争斗,过上安宁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战野寒独力”中的“寒独力”比喻在艰苦环境中独自奋斗。
  • 典故:“曹刘若无竞”引用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的争斗,暗示如果没有这些争斗,诸葛亮(卧龙)就可以过上闲适的生活。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关怀和期望。诗人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关怀和期望,希望他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审慎自省,制定明智的策略,并最终过上安宁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淮:象征着战事频繁的地区。
  • 战野:象征着战场和艰苦的环境。
  • 边城:象征着边疆和恶劣的环境。
  • 卧龙:象征着智慧和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子”指的是谁? A. 徐玑 B. 翁灵舒 C. 诸葛亮 答案:B

  2. 诗中的“曹刘若无竞”引用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典故? A. 春秋时期 B. 三国时期 C. 唐朝 答案:B

  3. 诗中的“卧龙”指的是谁? A. 曹操 B. 刘备 C. 诸葛亮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王昌龄的《出塞》: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徐玑的《送翁灵舒游边》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但徐玑的诗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期望和关怀,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徐玑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