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灵秀赴筠州幕予亦将之湖外》

时间: 2025-01-06 08:10:55

郡以竹为名,因如此地清。

溪来城下绿,山到市边平。

入幕非无客,能文必有声。

江湖共游宦,相望若为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赵灵秀赴筠州幕予亦将之湖外 徐玑 〔宋代〕

郡以竹为名,因如此地清。 溪来城下绿,山到市边平。 入幕非无客,能文必有声。 江湖共游宦,相望若为情。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个地方以竹命名,因此显得格外清幽。 溪水流过城下,绿意盎然,山峦延伸到市集边缘,平缓而宁静。 加入幕府并非没有客人,能文之人必定有名声。 我们一同在江湖中游历为官,相互望着,心情复杂。

注释: 字词注释:

  • 郡:古代行政区划名,这里指筠州。
  • 竹:筠州以产竹闻名。
  • 清:清幽,宁静。
  • 溪:小河。
  • 城下:城墙下。
  • 山:山峦。
  • 市边:市集的边缘。
  • 入幕:加入幕府,指赵灵秀赴筠州幕府任职。
  • 非无客:并非没有客人,指幕府中人才济济。
  • 能文:能写文章。
  • 必有声:必定有名声。
  • 江湖:指官场。
  • 游宦:游历为官。
  • 相望:相互望着。
  • 若为情:心情如何。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送别场景和表达对友人的祝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诗作流传后世。此诗为送别友人赵灵秀赴筠州幕府任职而作,同时表达了自己也将前往湖外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徐玑送别友人赵灵秀赴筠州幕府任职之际,同时透露出自己也将离开的情感。诗中通过对筠州清幽环境的描述,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筠州清幽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不舍。诗中“郡以竹为名,因如此地清”一句,既点明了筠州的地理特色,又暗示了其清幽的环境。后文通过对溪水、山峦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的氛围。结尾处“江湖共游宦,相望若为情”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对离别的无奈和不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郡以竹为名,因如此地清”:筠州以产竹闻名,因此显得格外清幽。
  2. “溪来城下绿,山到市边平”:溪水流过城下,绿意盎然,山峦延伸到市集边缘,平缓而宁静。
  3. “入幕非无客,能文必有声”:加入幕府并非没有客人,能文之人必定有名声。
  4. “江湖共游宦,相望若为情”:我们一同在江湖中游历为官,相互望着,心情复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溪来城下绿,山到市边平”中的“溪来”与“山到”,“城下绿”与“市边平”形成对仗。
  • 比喻:如“郡以竹为名”中的“竹”比喻筠州的清幽。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通过对筠州清幽环境的描绘,强化了这种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清幽、宁静。
  • 溪:象征生机、绿意。
  • 山:象征宁静、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郡以竹为名”是指哪个地方? A. 筠州 B. 湖外 C. 城下 D. 市边

  2. 诗中“溪来城下绿”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城墙下的溪水绿意盎然 B. 市集边缘的山峦平缓 C. 幕府中人才济济 D. 江湖中的游历为官

  3. 诗中“江湖共游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祝愿 B. 对离别的不舍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清幽环境的喜爱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
  • 李白《送友人》:同样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徐玑此诗与王维、李白的送别诗相比,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但徐玑的诗更注重对环境的描绘,而王维和李白的诗则更注重对情感的直接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徐玑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诗歌的总体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