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梵才上人归天台》
时间: 2025-01-17 10:05: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梵才上人归天台
作者: 吴育 〔宋代〕
几年瓶钵帝城栖,看尽尘劳息尽机。
诗妙偶因馀力到,名高却与本心违。
云深路入千山去,岁晚身携一锡归。
林下应逢旧猿鹤,得无惊见紫檀衣。
白话文翻译
这几年我在帝城中与瓶钵相伴,看尽世间的繁忙与疲惫。
写诗的妙处偶然因我的余力而生,但我的名声却与内心的真实相违。
在云深的路上,我向千山迈去,年末时带着一根锡杖返回。
在林下或许会遇见老猿和白鹤,愿他们不会被我紫檀色的僧袍吓到。
注释
- 瓶钵:指僧人的生活用具,暗指清贫的修道生活。
- 帝城:指当时的京城,象征繁华与世俗。
- 诗妙:指诗歌的妙处或灵感。
- 余力:指剩余的精力或时间。
- 名高:名声显赫。
- 本心:真实的内心。
- 锡杖:僧人用的法器,象征修行的身份。
- 紫檀衣:指僧人的袈裟,象征修行人的身份和品德。
典故解析
- 天台: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象征着出世和修行。
- 猿鹤:猿与鹤常用来象征隐士或修行者的生活状态,代表自然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禅宗思想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吴育送别一位名为“梵才”的僧人归天台山之际,表达了对他修行生活的赞美与对尘世繁忙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的情景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梵才上人的敬仰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开篇“几年瓶钵帝城栖”,点明了诗人身处繁华之地,经历世俗的纷扰,内心却渴望宁静的修道生活。接着“诗妙偶因馀力到”,表明诗人写作的灵感并非强求,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反映了他对艺术的淡然态度。
在“云深路入千山去”一句,描绘了梵才上人归去的壮阔场景,仿佛他正在踏上通往宁静之地的旅程。这种对自然的描绘,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欣赏,更是对内心追求的表达。最后的“林下应逢旧猿鹤,得无惊见紫檀衣”,则让人感受到一丝幽默与温馨,暗示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世俗与修行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名利的淡薄和对内心真实的追求,折射出一种高洁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年瓶钵帝城栖:数年间我在繁华的帝城中,过着清贫的僧侣生活。
- 看尽尘劳息尽机:目睹了世间的繁忙,心中的纷扰也随之消散。
- 诗妙偶因馀力到:写诗的巧妙之处,偶然间随着我的余力而到来。
- 名高却与本心违:虽有名声,却与我的真实内心相违。
- 云深路入千山去:在云雾深处,走向千山万水的旅程。
- 岁晚身携一锡归:年末时,我带着一根锡杖回归。
- 林下应逢旧猿鹤:在林间或许会遇见旧时的猿鹤。
- 得无惊见紫檀衣:希望它们不会被我紫檀色的衣服吓到。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世俗生活与修行生活的对比,突出内心的冲突与追求。
- 比喻:用“瓶钵”比喻清贫的修行生活。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云、山、猿、鹤)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向往。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繁华尘世的厌倦与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反映了禅宗哲学对个人内心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瓶钵:象征清贫与修行。
- 帝城:象征世俗与繁华。
- 云深:象征超脱与宁静。
- 锡杖:象征修行者的身份。
- 猿鹤:象征自然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瓶钵”指的是什么? A. 酒杯
B. 僧人的生活用具
C. 书籍 -
“岁晚身携一锡归”中“锡”代表什么? A. 一种金属
B. 僧人的法器
C. 食物 -
诗中提到的“林下应逢旧猿鹤”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惊恐
B. 怀旧与宁静
C. 忧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送梵才上人归天台》 vs 《夜泊牛津对雁》(王安石)
两首诗均表达了对自然与归隐生活的向往,但吴育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而王安石则更多描绘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