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伴骚人赋百篇,归心要及菊花前。明朝知覆谁家瓿,犹有桓谭道必传。
白话文翻译:
我愿与那些才子一起作诗一百篇,但我心中归家的渴望却要在菊花盛开之前满足。明天的事情谁知道会发生在谁的家中,但桓谭的道理却是永恒的。
注释:
- 骚人:指有才华的诗人,尤其是指屈原和后来的文人。
- 瓿:陶器,古代用来盛酒的器具。
- 桓谭:指汉代的桓宽与桓谭,他们的作品在古代文人中有很大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北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以其豪放的个性和多才多艺的风格著称。苏轼的诗词风格既有豪放的气度,也有细腻的情感,兼具理性与感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归乡的渴望。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诗人希望在菊花盛开的季节回到故乡,体现了一种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绝句展现了苏轼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与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一句“欲伴骚人赋百篇”中,诗人表达了与才子共创诗篇的愿望,显示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第二句“归心要及菊花前”则透露出他对归家的迫切心情,暗示着在菊花盛开时,他希望能回到故乡,享受那份宁静的生活。接下来的“明朝知覆谁家瓿”,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无奈与迷茫,似乎在感叹人生无常与命运的不可预测。而最后一句“犹有桓谭道必传”,则是对永恒真理的追求,表明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变数,但文学和道理将会超越时空传承下来。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伴骚人赋百篇:想要与有才华的诗人一起创作许多诗篇,表现出诗人的豪情与志向。
- 归心要及菊花前:归家的心情迫切,希望能在菊花盛开的时节回家,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明朝知覆谁家瓿: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表达人生的无常,预示着未来的不可预测。
- 犹有桓谭道必传:尽管人生无常,但文学与道理将永恒流传,展现诗人对文化传承的信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前后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音乐感。
- 比喻:菊花在此不仅是自然景物,也是诗人心中归属感的象征,暗含了坚韧与高洁的品格。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体现了苏轼对文学的执着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骚人:象征着才子与文人群体,代表着文化的精英。
- 菊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常与归属和宁静联系在一起。
- 瓿:代表着生活的琐碎和命运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欲伴骚人赋百篇”中的“骚人”指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有才华的诗人
- C. 朋友
- D. 历史人物
-
诗中提到的“菊花”象征着什么?
- A. 忍耐
- B. 快乐
- C. 悲伤
- D. 财富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桓谭道”意味着什么?
- A. 诗人的朋友
- B. 永恒的真理和思想
- C. 一种生活方式
- D. 一种艺术形式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比较苏轼的《和吴少卿绝句》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但李白更显豪放,而苏轼则显得内敛、深思。苏轼的诗中透出对故乡的怀念,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由的渴望。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