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摘梅数枝致案上盎中芬然遂开因为作一诗》

时间: 2025-01-04 10:31:31

偶别霜城陋,来蒙玉案登。

清香侵砚水,寒影伴书灯。

见我粲如笑,赠人慵未能。

将何伴高洁,清晓诵黄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别霜城陋,来蒙玉案登。 清香侵砚水,寒影伴书灯。 见我粲如笑,赠人慵未能。 将何伴高洁,清晓诵黄庭。

白话文翻译:

偶然离开那简陋的霜城,来到这华美的书案上。 梅花的清香侵入砚台的水中,寒冷的影子陪伴着读书的灯光。 梅花见到我,仿佛粲然一笑,但我却懒得将它赠予他人。 它将如何陪伴我这高洁的心灵,在清晨诵读《黄庭经》呢?

注释:

  • 霜城:比喻寒冷的地方。
  • 玉案:华美的书案。
  • 砚水:砚台中的水,指墨水。
  • 寒影:指梅花的影子。
  • 粲如笑:形容梅花盛开的样子,如同笑脸。
  • 慵未能:懒得去做。
  • 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即体现了其清新淡雅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作者偶然将梅花置于书案上,梅花清香与书香相融,陪伴作者读书的情景。诗中透露出作者对梅花高洁品质的欣赏,以及对清静读书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与书香相融的静谧场景。首句“偶别霜城陋,来蒙玉案登”,以“霜城”喻指梅花原本所在的环境,而“玉案”则象征着书香之地,梅花的迁移象征着从寒冷到温暖的转变。次句“清香侵砚水,寒影伴书灯”,巧妙地将梅花的清香与砚水、书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清雅的学习氛围。后两句“见我粲如笑,赠人慵未能”,则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以及不愿与人分享的私心。最后一句“将何伴高洁,清晓诵黄庭”,点明了梅花陪伴作者读书的情景,以及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偶别”与“来蒙”的对比,展现了梅花从寒冷到温暖的转变。
  • 次句运用“清香”与“寒影”的意象,描绘了梅花与书香的交融。
  • 第三句以“粲如笑”形容梅花,赋予其人的情感。
  • 末句通过“将何伴高洁”与“清晓诵黄庭”,表达了作者对梅花高洁品质的欣赏,以及对清静读书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城”比喻寒冷的地方,“玉案”比喻华美的书案。
  • 拟人:如“见我粲如笑”,将梅花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
  • 对仗:如“清香侵砚水,寒影伴书灯”,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梅花高洁品质的欣赏,以及对清静读书生活的向往。通过梅花的意象,作者传达了对高洁、清雅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城:寒冷的地方,象征梅花的原生环境。
  • 玉案:华美的书案,象征书香之地。
  • 清香:梅花的香气,象征高洁。
  • 寒影:梅花的影子,象征清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霜城”比喻什么? A. 寒冷的地方 B. 华美的书案 C. 梅花的香气 D. 梅花的影子

  2. 诗中的“玉案”象征什么? A. 寒冷的地方 B. 华美的书案 C. 梅花的香气 D. 梅花的影子

  3. 诗中的“粲如笑”形容什么? A. 寒冷的地方 B. 华美的书案 C. 梅花的香气 D. 梅花的盛开

答案:1. A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 陆游《卜算子·咏梅》: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偶摘梅数枝致案上盎中芬然遂开因为作一诗》与王安石的《梅花》都通过梅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但张耒的诗更注重梅花的清香与书香的交融,而王安石的诗则更注重梅花的孤高与坚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张耒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