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丹阳与诸人同舟至马林溪遇雨》

时间: 2025-01-04 11:32:25

云林不可望,溪水更悠悠。

共载人皆客,离家春是秋。

远山方对枕,细雨莫回舟。

来往南徐路,多为芳草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泊丹阳与诸人同舟至马林溪遇雨
——皇甫冉 〔唐代〕

云林不可望,溪水更悠悠。
共载人皆客,离家春是秋。
远山方对枕,细雨莫回舟。
来往南徐路,多为芳草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马林溪遇雨时的情景。诗人望着云雾缭绕的山林,无法看清远处的景象,溪水在雨中显得更加悠长。大家同舟共济,都是旅人,离开了家乡的他们在春天却感受到秋天的萧瑟。远处的山如同枕头般近在咫尺,细雨纷纷,不忍让船只回头。来往的南徐之路,满是芳草,留给人们无限的思绪和感慨。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可望:无法远望。
  • 悠悠:形容溪水长流,意境悠远。
  • 共载:共同乘载。
  • 离家:离开家乡。
  • 春是秋:春天却像秋天一样,暗示离乡的孤独感。
  • 方对枕:远山正对着船只,形象而形象地表现出身在山水间的感觉。
  • 莫回舟:不敢回头。
  • 芳草留:芳草留存,象征着故乡的美好记忆。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旅途中的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冉,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自然和人情世故为主题,语言简练而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旅行途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细雨,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反映出当时社会上人们在外游历时的心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云林不可望,溪水更悠悠”,即刻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幽远的意境,读者仿佛能置身于雨中,感受到山水的空灵与流动。接下来“共载人皆客,离家春是秋”更是点明了诗人和同舟者的身份,旅途中的人们都是离乡的客人,身处春天却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内心的孤独和惆怅油然而生。

“远山方对枕,细雨莫回舟”一句,描绘了诗人眼前的山水景象,细雨绵绵,仿佛不愿让人回头,进一步加深了旅途中的无奈与孤寂。最后一句“来往南徐路,多为芳草留”,则是一种对故乡美好记忆的追溯,芳草象征着故乡的温暖与美好,给人以无限的思绪与感慨。

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故乡的思念,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林不可望:因雨雾弥漫,山林变得模糊不清,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2. 溪水更悠悠:溪水在雨中流淌,显得更加绵长,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旅途的漫长。
  3. 共载人皆客:同舟的人都是旅客,强调了漂泊的主题。
  4. 离家春是秋:离开家乡的旅人,在春天却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体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5. 远山方对枕:远山如同枕头般近在眼前,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6. 细雨莫回舟:细雨不忍让人回头,表达了对旅途的无奈和难舍之情。
  7. 来往南徐路:南徐之路是南方通往徐州的路线,暗示了人们的归乡之路。
  8. 多为芳草留:芳草的留存,象征着对故乡美好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远山方对枕”,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的亲密感。
  • 拟人:细雨如同有情之物,不愿让人回头,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借助自然景象传达了人们在异乡的无奈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林:象征着旅途中的未知与迷茫。
  • 溪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悠长。
  • 细雨:象征着思念与惆怅。
  • 芳草:象征着故乡的美好记忆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述的天气是怎样的?
    A) 晴天
    B) 雨天
    C) 雪天
    D) 阴天

  2. 诗人和同舟之人都是谁?
    A) 家乡人
    B) 旅客
    C) 渔夫
    D) 商人

  3. 诗中提到的“芳草”象征什么?
    A) 旅行的辛苦
    B) 对故乡的回忆
    C) 生活的艰辛
    D) 人际的温暖

答案:

  1. B) 雨天
  2. B) 旅客
  3. B) 对故乡的回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慨。
  • 杜甫《春望》:关于离乡与思念的表达。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但风格更为豪放。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的意境更为宁静,展现出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